-
大同窑、浑源窑黑釉剔花器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曾昭冬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氧化铁
古代北方
烧成温度
花器
浑源窑
黑釉
大同
着色剂
-
描述:
黑瓷是中国古代北方瓷器中最为普通的一种釉色瓷器。说它普通,是因为黑瓷的生产对胎料、釉料、烧成温度要求不是很高,选用高岭土质的黏土,以氧化铁为主要的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即可烧造。黑瓷一般施釉较厚,漆黑的釉面可以掩盖粗糙的胎体,因此黑瓷的胎料不需要精细加工,具有原料丰富、工艺简单、烧造容易、成本低廉的优点,一般窑场均可烧造。山西是黑釉瓷器的主要产地之
-
越南高岭大桥施工环境混凝土收缩应变试验研究简
-
作者:
薛志国
张冬
査双吕
曾丁
来源: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工环境影响
收缩应变测量
混凝土收缩
-
描述:
本文针对越南高岭大桥桥址处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较快的施工环境特点,为使桥梁成桥后最大限度地接近设计状态,在斜拉桥预应力主梁施工前,通过塔柱进行了混凝土收缩应变试验研究,实测数据充分,完全可以正确描绘出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规律,为主梁施工监控提供了真实的混凝土收缩基础数据。
-
越南高岭大桥施工环境混凝土收缩应变试验研究
-
作者:
薛志国
张冬
査双吕
曾丁
来源: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工环境影响
收缩应变测量
混凝土收缩
-
描述:
本文针对越南高岭大桥桥址处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较快的施工环境特点,为使桥梁成桥后最大限度地接近设计状态,在斜拉桥预应力主梁施工前,通过塔柱进行了混凝土收缩应变试验研究,实测数据充分,完全可以正确描绘出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规律,为主梁施工监控提供了真实的混凝土收缩基础数据。
-
九龙璧(华安玉)赏石艺术博物馆之“石画实说”文化艺术展馆
-
作者:
陆舜冬
王友福
孙永凤
来源:
宝藏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琪
油画风景
玉髓
辽宁省朝阳市
羊脂玉
-
描述:
“石画实说”文化艺术展馆,位于漳州市八卦楼文化城。展馆由“记忆古城,情系乡愁”和“龙璧生辉,妙在自然”两部分组成,展现了王友福“守住城市记忆,传承漳州文脉”的漳州古城情怀。“记忆古城,情系乡愁”部分以油画的形式再现了漳州古城昔日的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的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一曲曲小调,无一不是旧时光的缩影。“龙璧生辉,妙在自然”部分,寓情于石,以石传情。400平方米的展厅,展示了50余方九龙璧(华安玉)。在这里
-
蝴蝶不一样
-
作者:
保冬妮
来源: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茶叶
文化
宗教
中国
禅宗
-
描述:
《蝴蝶不一样》:胖胖的虫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最终羽化成蝶。但是蝴蝶又是那么的不同,比如枯叶蝶和猫头鹰蝶,它们的伪装术出神入化,骗过了多少双眼睛呀……还有诗神袖蝶、蓝色大闪蝶、帝王蝶……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蝴蝶不一样》带着小读者走入蝴蝶五彩斑斓的世界,生命蜕变的过程令人惊叹,生命生存的智慧更让人叹服!
-
保冬妮绘本昆虫馆 蝴蝶不一样
-
作者:
保冬妮著
李宇珂绘
来源: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选集)
中篇小说(地点:
短篇小说(地点:
年代:
中国
学科:
现代
-
描述:
“保冬妮绘本昆虫馆”包括《七星瓢虫爱吃肉》《小蜻蜓的梦》《花季少女蜂》《夏天有过一只蝉》《月下小螳螂》和《蝴蝶不一样》6本,以生命的自我成长为主题内涵,透过七星瓢虫,孩子们会看到丰富多彩又个性迥异
-
歆路
-
作者:
王冬薇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饰纹样
陶瓷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宗教文化
伊斯兰教
社会生活
明清时期
-
描述:
《歆路》:作品主要运用简化的几何形通过平面与立体的对比形式、忧郁的颜色表现,表达一种迷茫的状态。愿可以不受外力去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道路。
-
吴冬梅作品欣赏
-
作者:
吴冬梅
来源:
当代工人(D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感染力
艺术价值
创作
中国画
绘画
艺术魅力
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
-
描述:
吴冬梅作品欣赏
-
吴冬梅作品
-
作者:
吴冬梅
来源:
当代工人(D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风格
画家
情感
北方
展示艺术
作品
黑土
精神境界
-
描述:
吴冬梅作品
-
“回归·重塑”——布德尔和他的雕塑艺术
-
作者:
杨冬江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艺术家
艺术创作
雕塑艺术
回归
-
描述:
布德尔曾说过:“艺术的生命是爱,不能够把全部生命贡献给艺术创作的人,应该放弃赋予石头以生命的职业。”正是因为对雕塑炽热的爱,我们感受到布德尔雕塑的生命温度;正是因为贡献了全部生命,我们看到布德尔最终破茧成蝶的建筑性雕塑。它们带着温存的感性和冷峻的理性,向我们诉说着艺术家倾其一生所燃烧的激情和崇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