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冬】搜索到相关结果 513 条
-
山不在高,用心则灵:谈风景油画的创作体会
-
作者:
张冬峰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通话
视觉经验
中央美术学院
风景画家
艺术创作
中国画
地方特色
大自然
中国油画
艺术特色
-
描述:
山不在高,用心则灵:谈风景油画的创作体会
-
大卫·史密斯与美国的现代雕塑转型
-
作者:
段运冬
安燕玲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卫·史密斯
美国现代雕塑
转型
-
描述:
美国现代雕塑源自欧洲现代雕塑,但与之又有显著的差异。大卫·史密斯以独立开放的金属形式成为了现代雕塑转型的先驱,并显示出独特创造力,把美国现代雕塑推向了成熟。他也是保守主义雕塑家"新雕塑"的倡导者,其创作遵从了雕塑自身媒介的逻辑性,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开创了美国雕塑史上的先例。
-
智利 电子垃圾的“雕塑安装”
-
作者:
赵冬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利
工作带
电子卡
安装
塑料外壳
电子产品
雕塑
电子垃圾
-
描述:
当今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疑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捷,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科技的极速膨胀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不少大麻烦。由于电子产品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大批电子产品变成了难以处理的电子垃圾,如电脑,塑料外壳,电子卡,硬盘
-
天地之间 ——雕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作者:
王冬冬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共生
自然主义
雕塑
-
描述:
自然主义雕塑是近年来从雕塑原始概念中衍生出的一种新的雕塑创作理念。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自然主义雕塑在解释自身的同时,关注自然,重视人文风貌,深度审视从人本体到自然本体转变的物质规律,在融合人与自然、雕塑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体现艺术的交流作用。雕塑与自然的命题,意味着雕塑需以和谐的态度建立关乎人、天、地的关系。
-
浅析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点
-
作者:
姜冬梅
解辉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特点
城市雕塑
-
描述:
城市雕塑不仅是用来装点城市居住环境和美化公共空间景观的一种艺术创作样式,它的出现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享受。本文将从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物质实体性、造型凝练性、时代导向性和特指象征性几个典型特点出发,来浅析中国城市雕塑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特色景观照明设计的美学思考
-
作者:
吴冬梅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美学
照明
雕塑
-
描述:
本文以连云港市塑造城市形象为例,重点对城市雕塑进行分析,着重对雕塑照明艺术美学设计的要求进行研究。
-
古希腊人体雕塑之和谐美
-
作者:
彭冬梅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比例
人体美
和谐美
古希腊艺术
比例关系
艺术家
雕塑家
古希腊人
人体艺术
雕塑艺术
-
描述:
希腊人赞赏人与人体美,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种美与和谐。他们以人体与古神庙等,体现出一种完美的黄金比例关系,体现出和谐之美以及庄严美与恬静美。
-
写意油画之路
-
作者:
崔雪冬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器”
创造过程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绘画
“道”
写意
油画
-
描述:
写意是观看的一种姿态,也是思考的一种话语,更是绘画的一种境界。它是“道”,不是“器”,是画家历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将物象视觉呈现的一个艺术创造过程。我渴望在绘画里寻求一种意象、诗韵和表现的形态和意味,这可能与学习和研究绘画的经历有关系。读小学时,课外时间开始接触严肃绘画,最早学习的是国画,没有画过工笔,人手就是写意,为的是应对当时各种国画比赛和表演
-
坎坷人生成功路——记著名画家韩美林
-
作者:
了了
忆冬
来源:
时代潮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爱生命
中国作家
画家
美林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放学回家
坎坷人生
中华民族精神
雕塑
-
描述:
六十年的风雨人生,四十年的艺术生涯,蓦然回首,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样的艰辛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这位健谈而风趣的艺术大师与笔者谈及他的成功之路时感慨万端。 走过困境 韩美林1937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五六岁时便喜爱写写画画,每次和小朋友们放学回家,拿着石灰从路北画到路南,那路上有鸡有鸭,有猪有狗,有小房子有大树,有汽车有火车……见到什么画什么,所有见到的一切在小美林的脑海中都那么可爱。 12岁那年,个头还没有步枪高
-
《白茶花》续——关于《归》与《乡村晚景》
-
作者:
尔冬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归》
法国
乡村
茶花
先生
-
描述:
我在《白茶花》一文里提到还有两幅法国油画,也是悲鸿先生从法国带回来的,送给了邓老先生。一幅叫《归》,一幅叫《乡村晚景》。我一直认为这两幅油画应该是法国19世纪30年代后的巴比松画派的东西,为此而去学习和征询,但因多年并没有将其示人,很难印证我
<
1
2
3
...
15
16
17
...
50
51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