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刘伟冬[油画作品]
作者: 刘伟冬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廊坊师范学院   艺术学   美术学院   油画作品     河北大学  
描述: 刘伟[油画作品]
谈艺录
作者: 刘伟冬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主题   民族化   艺术创作   绘画   本土化   艺术理论研究  
描述: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或“本土化”的问题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甚至是一个伪问题。说到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其主要的着眼点无非就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内容,二是表现的语言。我认为内容的“中国主题”就基本解决了“民族化”问题。如果在油画创作中,“中国主题”被积极、健康和向上地表现,同样也被积极、健康和向上地关注,这就是最大的“民族化”。关于艺术史家和画家,我认为,理论研究也好,绘画创作也好,它们都是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途径,是个人的兴趣和选择的问题。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滋养,但并不一定相互依存。关于传统,我以为现在我们再提及传统,至少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两者缺一不可。
罗丹、布朗库西、摩尔的雕塑
作者: 陈进文   田晓冬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雕塑语言   抽象   造型手法  
描述: 现代雕塑的发展是与罗丹、布朗库西、摩尔三人的贡献分不开的。罗丹继承了古典造型的手法,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在雕塑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布朗库西突破了罗丹,他在以具象到抽象的探索中发展了雕塑造型艺术;摩尔更擅长于理性思维和抽象形式,开创了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独特表现艺术,进一步把雕塑语言向前推进了一步。
崔小冬油画作品
作者: 崔小冬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   油画   世界  
描述: 崔小 1964年生于辽宁,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英国艺术考察教育随笔
作者: 崔小冬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专业   艺术教育模式   艺术院校   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伦敦眼   英国   泰晤士河   美术馆   油画  
描述: 2011年4月—7月,我有幸参与文化部组织的第二批(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回想1987年英国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的尤格鲁尤恩先生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三周,当时我正是油画系在读学生,如今,我便将伦敦作为我的海外研修计划的目的地。只是一晃24年,斯莱德美术学院还在,而尤格鲁尤恩先生却已不在。伦敦有特拉法尔加广场,泰晤士河畔有威斯敏斯特宫、巨无霸—伦敦眼摩天轮。我来时做功课
借钱
作者: 谢尔盖·列维茨基   李冬梅   来源: 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亲戚   数额   车祸   不可能   贝尔   俄罗斯   借钱   借给你   朋友   油画  
描述: 借钱给朋友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双方反目成仇,因为跟你借钱的人一般不可能如期偿还。你要是催他,他先是躲着你,你再催,他就生气了,不是生自己的气,而是生你的
浅谈油画之形式美
作者: 高冬冬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美   韵律   色彩   造型   节奏  
描述: 在绘画过程中,构图是画好油画的第一步。构图中对形的处理其实是对构成画面各元素的一种组织和安排。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油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了油画的形、色、笔触、肌理、线条、节奏和韵律等基本构成要素以及画家的个人艺术修养,认为油画的形式之美是很有必要的。
李冬梅/油画作品
作者: 李冬梅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作品   河南师范大学  
描述:冬梅/油画作品
在山风民俗中“慢”雕塑
作者: 王冬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   2008年   雕塑创作   雕塑家   民俗   专业委员会   中国美术馆  
描述: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雕塑家胡学富,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院,这些年他通过具像的方式,在当代雕塑的不同方向进行了丰富的尝试,体验不同作品在观念、技术、呈现方式上的不同特点,而他的“苗家系列作品”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成果。 胡学富对苗家题材,可谓一见钟情。他说:“对苗族的最初印象,引起我对贵州大山深处山民强烈的好奇和冲动。我为那淳朴、厚重、古老的民族文化而震撼。这种由好奇引发的对苗族文化现象的了解,也转化为我对民族文化的关注。”苗家文化的神秘、质朴、独特不断吸引着胡学富深入民族民风题材的创作,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在他的作品中,一个人物,一座头像,却是几千年的历史叙事…… 作品《苗家》是关于长角苗女子的头像。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在贵州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12个寨子里,生活着不到5000人的“长角苗”。“长角苗”得名于这一支苗族女子的发式。这个民族崇拜的图腾是牛,因而女子头上常绑扎1.5尺到2尺长的木制牛角,在牛角上还要捆扎上一个重达4—6公斤的假发。据说他们的女子在每天梳头时会把掉下的头发同麻线编织在一起,并且把这些头发作为嫁妆传给自己的女儿。
在山风民俗中“慢”雕塑——谈雕塑家胡学富的雕塑创作
作者: 王冬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错位感   艺术加工   常规性   木质材料   简洁   表现对象  
描述: 在山风民俗中“慢”雕塑——谈雕塑家胡学富的雕塑创作
< 1 2 3 ... 42 43 44 ... 64 65 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