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帽简的辨识和鉴定
作者: 何小龙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中国陶瓷   清朝   学术论文   瓷器鉴定   起源   辨识   《陶说》  
描述: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筒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鉴赏》及赵立成的《中国清代瓷器图录》等大量学术论文中难寻帽简芳迹。
帽筒的辨识和鉴定
作者: 何小龙   来源: 理财(收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中国陶瓷   清朝   学术论文   瓷器鉴定   起源   辨识   《陶说》  
描述: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筒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立国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和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鉴赏》及赵立成的《中国清代瓷器图录》等大量学术论文中难寻帽筒芳迹。但也有专家认为,“帽筒”一词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因宋廖莹中《江行杂录》种说:“有一雯失牛,谐桑园师占,师曰尔牛在贾相公帽筒中。”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帽筒”二字的史料,可是在明朝最主要的关于陶瓷研究和论述的书,明曹昭的《格古要论》中也没有帽筒的踪迹,所以《江行杂录》中说的“帽筒”是什么器物,再也没有史料证实。但可以说以瓷为帽筒,据野史和民间传说应起源于清三代时的山东省,由于民俗民风的发展,老百姓在嫁女儿时常常使用一种比笔筒粗大而高的瓷器作为陪嫁物,以两个帽筒为一对比喻新人成双成对一心一意,白头偕老之意,民间俗称嫁妆瓶。作为帽筒却盛行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