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刻瓷艺术探寻之一

日期:2008.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董善习 

【刊名】山东陶瓷

【关键词】 民国 硬质 清代 艺术 刻瓷 传统陶瓷 装饰技法 瓷器

【摘要】刻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采用钻石等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镌刻出山水、花鸟、动物、人物、书法等纹饰,根据画面需要再填以墨彩。刻瓷作品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科,极具魅力。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数天或数十天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刻瓷与其它陶瓷装饰技法相比,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更要掌握娴熟的镌刻技法。众所周知,瓷器硬度高,釉面光滑,既硬又脆,需用坚硬的工具进行雕刻,关键部位一刀失误将前功尽弃。古往今来,学画者众,事刻瓷者寡,历存的刻瓷作品数量也因此较少,透过这些存世不多的刻瓷作品,其发展轨迹渐呈世人。1刻瓷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素以“康乾盛世”著称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济发展,国泰民安,雄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各类制造业空前繁荣。三朝统治深谙汉文化,对陶瓷更是情有独钟,先后为制瓷业的恢复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白银,并委派专职官员督理,将制瓷业推向了历史新高。“仅景德镇有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十万”(清唐英《陶冶图说》),皇帝本人也都频繁过问瓷器生产,时常亲自指定瓷器的造型、纹样、色彩和款识。康熙帝甚至把窑炉建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旁...

【年份】2008

【期号】第6期

【页码】43-45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