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背后的天价猫腻
【类型】期刊
【刊名】报刊精萃
【摘要】拍卖行勾结卖家虚开天价“做标”,引诱更多的买家上杆跟风早已不是新鲜事,当年苏富比和佳士得就因为经营此道在美国深陷“官司门”_ 十几年前从内地移居香港的“拍场老千”金先生说,有一回,我送了一只乾隆年的玉笔筒去一家外国拍卖公司托卖。有人告诉我,要想让拍品卖出好价,还是要让洋人出价。而要让洋人出手,就得让中国人先起哄,因为洋人对中国古董的价值判断方法就是,参与竞买的中国人越多,出价越高,东西就越有价值。 “于是,我请了两个朋友帮忙做局,去现场参加竞买。上拍那天,没人真正举牌出价,只有我那两个朋友按照商量好的价位相互竟价,当叫到1500万港币时,大鱼终于出现,一个英国人举牌,开口价就在前一位叫价的基础上加了30万。随后,两个朋友轮流看我的眼神出牌,一直将价格抬高了500万港币,然后撒手,将最后一棒留给了那位英国人。 “一周后,我去拍卖行办理领款手续,他们主管见面就对我说:‘金先生,你还是头一次干这种活儿吧?你在拍卖现场做的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一句话吓了我一身冷汗。我当然没有承认自己所干的事情。又等了一周,我硬起头皮再度走进拍卖行,那位主管见到我就像见到一位好朋友。最后,我不但将那笔拍卖玉笔筒的钱一分不少地进了账,还就此成为了那家拍卖行的合作者。怎么合作?当老千!此前他们是试探我抗威胁的能力,看我在东窗事发时能不能冷静应对。” “我接的第一笔单子是替人洗钱。随便从市场买一只普通清代民窑瓷瓶,请人在底部仿写官窑名款,然后以洗钱人的名义委托拍卖行运作。紧接着,拍卖行按程序发动宣传机器,在各大媒体上将编造出来的清官窑神话大张旗鼓地宣传。到拍卖现场,我又找了两个朋友以买主身份举牌竞买,一口气将那只瓷瓶的成交价打上1000多万港币……自然,最终掏钱和收钱的都是那个洗钱的主子,左手出,右手进,除了要交一笔税金和佣金,其他1000多万来路不明的钱便成为拍卖会上的合法收入……” 原某国际知名拍卖行的高级雇员欧阳先生,讲述了拍卖中天价“标杆”现象。 “我在美国本部工作的时候,曾经经手过一件典型案例:拍品是几十件中国明代瓷器,藏家是一位法国移民。卖主提出愿意将这批藏品都交给我们运作,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所有藏品的总成交价不低于8000万美元。 “我们专门为此召开会议,对这批瓷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觉得可以答应藏家的要求。接下来,我们专门邀请记者采访那个法国人,为他的收藏经历和这批即将投拍的藏品编写了一大篇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然后再接着进行媒体集中轰炸:‘一批来自中国宫廷的瓷器惊现纽约!’……如此一来,这批明代青花瓷器还未公开露面,就已变成中国‘国宝’。” “之后,我们从中挑选了一件器型少、品相完美的物件,事先组织了几个喜欢倒腾中国古董的客户来参观预展,从陪同客户参观以及交谈中窥探他们的心理价位,然后再专题研究在拍场群体竞争氛围下拍品可能达到的价位,最后才敲定起拍价。那是一件明代永乐年景德镇生产的外销青花瓷瓶,起拍价定在120万美元,最后以接近700万美元的成交价拿下。” “有了高价标杆,接下来的活儿就好干多了,我们先后为那位藏家举办了两场明代瓷器专项拍卖会,拍品全部成交,而且每件拍品的平均价格都在60万美元以上。”(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雠在拍卖中国》)
【年份】2010
【期号】第8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陶瓷行业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对策探讨 作者:曾薇,张海滨,黄毅 年份:2007
- 2、赏吉林省博物馆院收藏之明代交 作者:高雪,攀越欧 年份:2010
- 3、陶瓷行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 作者:黄勇,曾薇,张海滨 年份: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