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细说文物艺术
【类型】期刊
【作者】孙怡
【刊名】中国收藏
【摘要】文物、艺术品、博物馆……近年来,这些惹眼的词汇早已成为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那些与文物艺术品相关的议案提案,凭借其独到的视角,为当下的文物艺术品市场“诊脉”。代表委员们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呼吁也推动着国内文物艺术品事业的发展。 从民营博物馆能否与国有博物馆“平起平坐”,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落地”,再到此前备受瞩目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与以往相比,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于文物艺术品的关注更为细致,议案提案内容也更加实际、更加具体。 声音:民营博物馆需要法律认同 王勇超(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 我建议有关部门将民营博物馆定性为“民办事业单位”,从而尽快确立民营博物馆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使之在国家立项、政策扶持、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收缴文物划拨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享受同等待遇。 王习三(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衡水市习三内画艺术院院长): 在国家立项、政策扶持、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银行信贷等方面,让民营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具体来说,有关部门应对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或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惟一性的民营博物馆,以及致力于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填补某领域文化空白或稀缺的新建民营博物馆,应给予必要和适当的倾斜性扶持。 吕建中(全国政协委员、佳鑫集团董事局主席): 多年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制约民营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在法律法规层面,现有相关法律框架内针对民营博物馆管理的主要是行政性法规,其法律效应较弱,缺少基础法律和配套政策的支持。对此我建议应该尽快充实、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加快落实此前由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民营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应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点评: 还记得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还在为国有博物馆到底该不该免费而争论不休。如今,没有了收费“门槛儿”的国有博物馆早已成为不少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在此时,举步维艰的民营博物馆又走入了代表委员的视线。在他们看来,相比于有资金来源、有固定受众的国有博物馆,民营博物馆似乎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可以说,从国有博物馆应不应该免费,到如何政策扶持民营博物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始终没有变一一那就是如何让博物馆走近百姓,充分发挥其社会意义。 声音:保护文化遗产眼光要放长远 张锦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据我了解,联合国每隔6年就会对世界遗产进行一次检查,如果遗产原状受到破坏或被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如果遗产原貌不能按期恢复,将遭到除名的惩罚。与此相应,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对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情况制定更明确的处罚措施,加大惩治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 冯骥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机制一一就是需要请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长期监督,如果保护不好就需要进行黄牌警告,勒令在规定时间内恢复和解决。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合理保护甚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就需要进行除名。这样一方面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长期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会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延续性。 单霁翔(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 为了纠正重“申遗”轻保护的倾向,国家文物局正在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并不断完善监测巡视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设立更加合理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保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全社会都应树立这样的理念,即“申遗”只是目标,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传向未来,直到永远。 点评: 自2007年至2009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议案提案连续3年列入全国两会当年的重点议案、重点提案。在代表委员的不断倡导之下,越来越多的“非遗”被关注、保护。 然而近两年在各地涌起的“申遗”着实又让代表委员们捏了一把汗一一该保护的没有被重视,申遗成功了的却反被遗忘……为此,不少代表委员干脆当起了“申遗”代言人,为他们认为该保护的文化遗址四处奔走,为已经成为“非遗”却被淡忘的项目“抱打不平”,正如冯骥才委员所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该时刻准备着”。 声音: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需与时俱进 施大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画院院长): 历史画创作的关键不是宏大场面的呈现,而是精神层面的开掘。说到底,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始终是涉过历史题材之河、回溯历史事件原貌的美术工作者的必经之途;惟有如此,国家花费1亿元打造的“造型版”民族史诗,才能取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与伦理共识,美术家再入“历史之河”而创作出的作品,,才能以民族为根,在国民中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共鸣。 尼玛泽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主旋律题材离当下的不少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太远了´其实不然。在全国“美展”以及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60年优秀藏品展”上,都有青年美术创作者的优秀历史题材作品。此番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扶持,有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当中。 点评: 由文化部、财政部支持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2007年春天正式启动以来,就赢得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这项工程的创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今年8月至9月将进行展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参与者,有关“重大历史题材”的种种话题自然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 在他们看来,此次以100件(幅)的规模、百余位美术工作者以国画、油画、雕塑(包括壁画、浮雕)等造型门类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无异于再次踏入历史题材创作的“河流”,势必将会创作出具有民族史诗性质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优秀作品。 声音:艺术品市场仍需培育 沈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如今,书画等艺术品的假货同样具有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从小商店一直“辐射”到国有商店,报纸、刊物,就连署名文章、诗词甚至也作假。因为假货赝品的存在,一代人的艺术创作就这样在市场上被搞乱了,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也被破坏了。 许钦松(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协主席): 我们的艺术品流通市场没有培育好,但是西方的市场却格外红火,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自家的艺术珍品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不正常渠道流失海外。因此在我看来,政府需要出面培育健康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从而激发投资者的收藏热情,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这一领域,使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点评: 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迈进亿元时代,于是不少人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迈向成熟化的新纪元已经到来。然而在一片掌声之余,赝品当道、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却层出不穷。一方面让艺术品市场不断陷入争议的漩涡;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艺术品市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歌舞升平背后的重重隐忧,代表委员们同样给予了关注。加强法律监管、政策调控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市场相关的议案提案从未间断,并从一定程度上为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份】2010
【期号】第4期
【页码】22-23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小小事特别多 年份:2010
- 2、默恋微凉(三) 作者:叶冰伦,李奥 年份:2012
- 3、哥特王子桃心殿(一) 作者:米米拉,TUVG Daisy 年份:2012
- 4、《海洋》:生命原本在摇曳中灿烂 作者:赵二宝 年份:2011
- 5、方文山写厌了情歌 作者:萧师言 年份:2011
- 6、传世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作者:杨弋 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