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存”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中国收藏

【关键词】 2010年 上海 世博会 文物

【摘要】按照电话里的提示,我如约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到达目的地一一索家村。说它是“村”,名副其实,城乡结合处的种种细节显示了这块地皮的“可发展性”。 索家村虽然看起来还是个“村”,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进步性和前卫性,著名的“索家村国际艺术营”在北京东北角上的大批“艺术营”中也算出类拔萃。目前进驻的艺术家已达到150多户。 进入“艺术营”,没有798的喧闹,满眼皆是破败的景象,很多个艺术家工作室都在搬家。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划,这里正面临搬迁,而这次朝阳区大规模搬迁的八个乡,都是艺术家比较集中的区域。 今天要拜访的是一对年轻的雕塑家兄弟一一钞子艺、钞子伟兄弟。他们是较早进入“索家村艺术营”的艺术家,在这里有两个工作室和一个展厅´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他们的陶塑作品《昨天》获得银奖。 钞氏兄弟的雕塑生涯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卖出第一件作品是在21世纪初,真正能靠雕塑来养活自己是在2005以后,有中国人开始购买他们的作品是在近两年。2001年,一家纽约的画廊开始购买他们的作品,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已经让他们受宠若惊;2002年韩国双年展,他们的一件作品以约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收藏,这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兄弟俩而言就是天价;2008年,他们的一件新作被中国美术馆以20万元的价格收藏,但这在他们出售的作品当中并不是最高的。 这样的轨迹基本代表了当前国内青年雕塑家中坚力量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描绘出中国雕塑市场在近十年内的发展走向。 雕塑在成长,我们都看到了这种自我突破的力量,然而,看着眼前像“农民工”一样穿着打扮的两个刚到不惑之年的雕塑家,我不得不“揠苗助长”似地问一句:在目前的市场成长状况下,雕塑的发展境况合理吗?与衣冠楚楚的油画家相比,雕塑家的生存现状公平吗? 雕塑是艺术行当里的“重工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雕塑家才能雇佣助手来干一些重体力活,在起步阶段往往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不仅累人,受点皮肉伤更是常事,做大型雕塑的时候甚至还有生命危险。钞氏兄弟的一位朋友,在798的工作室里一个两三米高的台子上摔下来,结束了年仅28岁的生命。 既然这么危险,那么为什么不去画既无危险又能赚钱的油画呢?要知道,作为西方艺术的基础,大多数雕塑家的油画功夫也是相当了得的。“因为雕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有弹性,有温度,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视觉上的张力是平面艺术无法达到的”,这就是雕塑家的理由。 但是,一般中国人并不知道做雕塑的辛苦,也很难理解在古代完全是“匠人,’在操作的工艺怎么就成了艺术了。所以在中国当代艺术如日中天的时候,雕塑虽然“借光”受到些关注,但总体来讲却还是不温不火。国内收藏雕塑的藏家屈指可数,在大多数人眼里,雕塑不过是一种“工艺品”或“装饰品”,而非艺术品。这直接决定了中国当代雕塑的生存状态。 目前在国内,雕塑家与油画家的数量比大概是1:5。其中,能够靠艺术作品养活自己的雕塑家还很少,更多的人只能靠接“行活儿”、去美术班做代课老师维持生计。 中国当代雕塑以及雕塑家的生存状态,牵扯出种种问题的根本,形成了一条恶性的生物链: 生存状态的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被忽视。尽管雕塑本身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百年前肇始于西方的现代雕塑来到中国又长期“水土不服”,并不被国人关注。没有肯定、没有讨论,甚至没有炒作,如此“沉寂”让当代雕塑怎能激发出热情? 生存状态的不理想,迫使很多原本可能很优秀的年轻雕魍家或转行画油画、或迎合市场“批量生产”媚俗的作品、或干脆去做更容易赚钱的“行活JL´’和城雕,在这样的人才危机下,架上雕塑不可能不陷入危机。人的危机转化为艺术的危机,自颐不暇、方向不明的中国雕塑无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宠儿,更无法引起受众的喜爱。 生存状态的不理想,致使中国雕塑界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作为纯艺术的发展方向,因而至今没有形成顺畅的血脉。面对着本土雕塑传统与西方雕塑传统的双重“负担”,同时被西方当代雕塑到装置的躁动而冲击,如何抉择与独立成长成了中国当代雕塑最基础的问题。 关于“生存”,是个大问题。

【年份】2010

【期号】第3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