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造像:徐悲鸿《愚公移山》回顾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唐培勇 

【刊名】中国美术馆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新加坡 泰戈尔 创作 中国画 印度 人本主义思想 徐悲鸿 油画 崇高精神

【摘要】徐悲鸿早年留学欧洲期间(图1),遍览西方大师名作,无论是在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德拉克洛瓦的《1830年7月28日自由女神引导人民》、还是在罗丹的《加莱义民》等画作品面前,徐悲鸿除了关注西方大师的严谨之外,更被作品展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追求独立和自由的顽强斗志及崇高精神所震撼。尤其是在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面前,强烈的共鸣使他不禁失声痛哭。徐悲鸿立志将来要,能表现中国民族精神的辉绘画作品。恰在此时,中国古代经典《列子·汤问》中一个最能体现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寓言《愚公移山》进入了徐悲鸿的视野,悲鸿为此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艺术构思。 然而,成熟的契机一直到抗战期间的1940年才最终到来。该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到印度访问,前此,徐悲鸿曾在中缅边境看到了几乎是由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的20万中国劳工,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上千公里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徐悲鸿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创作激情开始进发。徐悲鸿在访问印度之前,先于1939年到达新加坡举办义展(图2、图3),并将展售所得全部捐献国家,支援抗战。1939年11月29日,徐悲鸿到达印度开始访问

【年份】2011

【期号】第2期

【页码】82-85

【作者单位】徐悲鸿纪念馆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