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史诗—一“山东汉画像艺术展”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杨波 

【刊名】中国博物馆

【关键词】 山东 汉代画像 画像石刻 艺术展 文化艺术 艺术形式 汉画像石 史诗

【摘要】杨波 艺术奇葩——山东汉代画像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雕刻在墓室、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的石刻艺术品。作为我国古代为墓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刻融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于一体,主题鲜明,深沉雄大,体现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特色和豪迈情怀。 汉画像石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括了汉代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汉画像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却均以“生命”为主题,围绕生命的存续积极乐观地表现整个社会生活。按照其内容,可将画像石划分为三类:一为神仙祥瑞,刻画天界灵异和祥瑞现象,是汉代人信仰的神仙世界;二为人间世界,描摹现世生活的林林总总;三为地下冥界,表现人们想象的黄泉世界。这三类内容互为补充,相互交融,既包含了道家的神仙学说,又体现了出仕致用的儒家思想。总之,画像石内容是用来告慰死者、警示生者的,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信仰。可以说,画像石是服务亡者的艺术,因为来世而存在;也是教化生者的艺术,因为纯孝而流芳万世。 山东是全国汉代画像石分布地域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题材内容最丰富、雕刻技法最多的地区。全省共有60多个县发现有汉画像石,以临沂、枣庄、济宁等地发现最为集中;发现数量多,近年来不断有新画像石出土,且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延续时间长,从西汉文景时期出现,到东汉末年达到鼎盛,延续300余年;存在形式多样,有石椁、石墓、石祠、石阙等;题材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雕刻技法多样,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刻法,凡汉代画像石上能见到的雕刻技法山东地区都有使用。在发现的画像石祠中,著名的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郭氏祠、金乡朱鲔祠堂、嘉祥宋山小祠堂都为目前罕见的遗珍,沂南汉墓、安丘董家庄汉墓等同样是汉画像石墓中的杰出代表。 如此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无疑是山东省博物馆的巨大财富,此次新馆展览汇集了临沂、滕州、嘉祥、长清等地的画像石200余块。这些史诗股的灵石,凝聚着汉代工匠们的惊人想象和卓越创造,他们神奇的技艺和丰富盼想象为千余年后的人们解读汉代、品味山东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颇具创意的内容设计 在内容设计方面,考虑到任何一个展览都是通过空间展示的表现手法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以达到和观众交流的目的,观众是展览最终服务的对象,所以进行展览内容设计时我们更多地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展品按题材分类,以使展品的展示次序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合理性,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及喜爱。 进入展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部分“辉煌汉画”。汉画像石在全国的分布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区域。其中,以山东地区的汉画艺术成就最高,从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汉画像石分布区。特别是嘉祥的武氏祠画像,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从发现著录之日起,对其研究已近千年,至今学脉延续,热度不减,足见其地位之重要。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是汉代画像石艺术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冠冕作品。随之而来是堪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的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中室南壁横额东段画像,画像表现的是一派快乐祥和的田园生活。这些发现于山东境内的画像石,不但保存了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画像内容,还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画像石整体建筑,从而成为汉代画像石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神秘之风,下启魏晋艺术自然灵动之气,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它与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绚烂瑰宝。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天界仙境”。汉代向往的是一种生活安逸享乐、长生不老的世外桃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汉代十分流行升仙信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十分热衷于求道升仙。虽然有生前升仙的传说,但往往可闻而不可得,因而众人把升仙的祈愿寄托在死后。因此,作为墓室建筑材料的画像石上常常刻画出人们幻想的“神仙世界”。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仙界在仙山上,是可感知的,人升仙后可以长生不老,享乐无穷。展出的画像石上还有大量的表现瑞祥的飞禽走兽,人们称之为祥禽瑞兽。此类画像有两种:一种为现实中可见的动物,有的取谐音,喻示吉祥,如鹿谐音“禄”,羊则寓意“祥”,有的则加上了翅膀,如虎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甚至是幻化的动物,都是吉祥的象征。这些祥禽瑞兽,与其他神仙画面一起,共同营造了一个祥和长生的世界。 在“天界仙境”版块,设计师对展览文本进行了深度发掘,在狭长的展示空间中做了丰富而精彩的设计。空间中心区域是各种精美的汉画像展品,两侧采用长条形展台,文物高低错落陈列,增添了视觉层次。 展览的第三部分展示的是表现“现实生活”的画像石。由于人们相信死后的生命可以延续,因此汉代流行“奉死如生”的观念,表现在汉画像石上即模拟生前生产、生活场景,将墓葬空间装扮成人间的模样。除了放置大量的随葬器物外,还将生前的种种经历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移植到自己的死后世界之中。人们希望自己在来世也能够继续享受这些美好的生活。富家大户营造的墓室往往规模很大,豪华异常。有的有专门的厅堂和寝房,有的还有储藏室、厨房、厕所等附加设施,犹如地上房屋和庭院。豪门富户如此,流风所及,黎民百姓争相效仿,即使较小规模的单室墓葬,也会在进入墓室的石块上刻绘门扉,以此象征住宅。还有许多画像石刻有亭台楼阁、重深庭院、桥梁道路等,把人间的生活场景复制到了死后的世界,即所谓事死如生。 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战争显而易见地给汉代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艺术家们形象地把胡汉战争的题材描绘于砖石等不同载体之上,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具有写实意义的胡汉交战图。胡汉交战的画面总是以汉人胜利、胡人溃败而告终。画面中先是刀光剑影、人嘶马叫的激烈厮杀,随即是胡骑滚鞍落马,汉人押着战败的俘虏得胜回营,大获全胜的汉军向指挥官献上战俘,还可看到地上有许多被斩的酋级,最后是载歌载舞、欢聚宴饮庆贺胜利的巨大场面,在展览中我们选取了六块画面精美的画像石,使观众在了解画面本身后更加理解汉代老百姓期望汉王朝强大和胡汉边境安宁的愿望。 画像石上大量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画面,正是反映出入们对生命的依依不舍,对生活的眷恋。这类画像比例最大,展出的内容也最为丰富,如车马出行图、狩猎图、庖厨图、宴饮图、田园图、娱乐百戏图等。 展览的第四部分表现的是汉代人的“忠义孝行”思想,汉代高层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在社会上儒家占据了主导地位,汉王朝大肆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臣孝亲的伦理道德,对历史上的贤臣功爵、贞节烈女、殉国刺客画像纪念,对现世名臣、孝子加以表彰, “孝行”思想十分流行,在这种风气的推动下,汉代流行厚葬,修建画像石墓和石祠堂,正是生者彰显自己“孝心”的行为,也是当时社会厚葬风气的体现。不仅如此,汉画像石上还刻画有众多体现儒家忠孝思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此部分展出的季札挂剑、二桃杀三士、周公辅成王、老子见孔子等画像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使观众在与画面交流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除了为去世亲人修建石室墓葬,修建祠堂也是在世亲人表现孝行的最好方式。祠堂是祭祀亲人和先祖的地方,作为地面上的建筑,祠堂画像除了接受亲人的瞻仰外,路过的旁人也能参观。因此,祠堂画像的纪念功能和教化功能十分突出。于是我们在展厅内巧妙地放置了复原的孝堂山祠堂,观众可以步入祠堂参观,近距离观看精美的画像,用真实形象展示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展品内容信息的传达。 新颖独特的形式设计 对于任何一个展览从形式设计上,既要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也要有亮点、有高潮,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总体和谐但又有变化的氛围。 该展的第一个亮点是重点文物展示区域的长清大街画像石墓复原场景,这是一个大型多室砖石合建墓,为近年山东汉代画像石的新发现,墓室结构独特,画像内容新颖,位于中间平台的真品复原场景,可使参观者犹如进入复原的考古发掘工地。顶面吊顶采用考古发掘大街画像石时的墓室顶面造型为元素设计,中心天空满布光纤照明,以此寓意画像石是死亡的艺术也是生命的艺术。 北寨汉墓3D复原就是第二个重点设计。在展厅入口处采用先进的3D技术,打造出一个逼真的墓穴门,让参观者寻墓探秘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依据北寨汉墓的真实信息,进入墓室内,墙面投影出汉墓的实际3D环境,立体呈现出汉墓内的横额、壁面、过粱、柱、藻井、隔墙等处的73幅画像,真实的墓穴地面投影与变换着盘古、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蹶张、翼虎、白虎和捣药的玉兔等穹顶投影,五而投影拼接而成,巧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