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刊名】杂文选刊(职场版)

【关键词】 旅游景点 导游词 语气 灵芝 记忆 孙悟空 幸福 游览 快乐 整理

【摘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对于有意辍学的少年人,也许有另一重意义。问题是,办教育的人,怎样才可以将无心向学的孩子们,留在学校,令他们有机会成为社会的栋梁? 减少读书的挫败感,是一个方法。试想,前面是一辆刚开动的校巴,为了能够赶上,只好奋力拔足,尽量追上、尽量追上。然而,追至一个街口、两个街口,依然有一段距离,且距离是愈来愈远。最后,累了,心灰了,再而是绝望了,只有眼巴巴看同学们继续上路…… 永远都追不上的校巴,你惟有放弃。学业,亦没有两样。然而,校巴司机若是及早发现那追车的学生,他能够稍微减速,或是稍作停留,结果又会怎样? 新加坡的教育局,便想出了“选修”的方法,将“因材而教”的概念,扩大“因兴趣而学”,务求让学生们都能够有“追得上”的感觉,从而减低退学率。香港的学生,至少要等到中学三年级,才有文、理、商分科的选择,但新加坡却在小学已设有选科机制。 2004年以前,新加坡学生念至小学四年级之后,便分有em1、em2和em3三种不同课程,按照能力调整学习份量。em2给中游的学生修读,主修英语、数学、母语和科学四科。em1提供给最精英的学生,可再加修一科“高级母语”,乃较为深入的语文科。

【年份】2010

【期号】第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