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 花样山川风情游
【类型】期刊
【刊名】云南画报
【摘要】鲍勃·迪伦在《日升之屋》里唱道:“生命中惟一的快乐,是一个镇接一个镇的游荡。”而我听到这首歌时,大脑中对位出的画面,正是耿马。 云南南部,山谷中一个个坝子,热带风光、小乘风味、人 民淳朴、山川如花,道路迢遥——你道它延伸到国境便戛止? Never,自自在向缅甸向越南伸将出去,逗惹旅行者丝缕不绝的远意行思。 而这南国的南国,懂行的旅行者自会更青睐临沧——耿马。 “跟随一匹白色骏马寻找到的黄金宝石之地”呵,这样的命名,深合单吊行者对浪漫自由诸意望眼欲穿的心境。傣族佤族自治县,却又融合着拉祜、彝、布朗、景颇、傈僳、德昂、回、白等民族,真是姹紫嫣红、百花齐放。大青山、南汀河,分属怒江与澜沧江水系的大小57条河流奔腾哺育。历史更如丝线勉力前行,穿过时光之廊,直指新石器时代穴居与岩画的浑蒙岁月,土司故址、中缅战事、马帮古道……耿马样样都有,缺的只是,一张车票、一脚油门,敲开那一村一寨的自在寻访。 蝴蝶、马鹿、大象与孔雀的舞姿 原只知一个孔雀舞,也是因了一个杨丽萍。停留在这番认识上,真是门外汉无疑了。傣家孔雀舞,最正宗的,却是男人的舞蹈。在央视音乐频道看到一段盛装的傣族男子袅袅婀婀的孔雀舞,惊为天人。金盔、假面、翘肩、华服,一抖肩一扭腰一错步一媚笑间,满地风流温柔,象脚鼓淙淙咚咚,黛色傣寨中的烟火生活,悉数尽出。 然而,有幸赶上了傣族学术研讨会,虽弄不懂诘屈聱牙的傣族族源族称的学术厘辨,却大可以赶一赶白马广场上傣家人载歌载舞的狂欢。我们实在不虚此行,入夜,蝴蝶舞、马鹿舞、大象舞、孔雀舞轮番上演,篝火烈烈舔舐宝蓝色天空,游人目迷五色、耳失七音,一杯两杯水酒下肚,醺醺然,要扯着表演者的华服,踉跄着有样学样来一番旋转腾跃。 傣族尤擅歌舞,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傣家舞蹈大致可分三类:自娱自乐型如象脚鼓舞、嘎光(嘎秧)舞;祭祀葬丧场合具巫傩味道的群舞;武术性舞蹈;再就是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鸡舞、猴舞、鹭鸶舞、篾帽舞等等拟物型的表演性舞蹈了。 马鹿舞的阵势尤为宏大,乍看却像汉族社火中的旱船、车灯。傣语中马鹿舞叫“凡光”。所谓马鹿,便是以竹胎纸裱出来的模拟道具,鹿分两截,分别系在演员腰部前后,并裱做两腿,表演的人恰像是坐在马鹿上。演员要戴假面,随音乐或追逐或奔驰,再加上前后两个戴假面的“披牙”逗趣,好不热闹。马鹿舞纪念的是先民筚路蓝缕的历史:傣族首领叭亚拉武追金鹿到澜沧江右岸的景洪坝子,驱逐鬼怪,斩棘垦植。 事实上,白马广场本身,便是对耿马历史的重现与拉洋片式的展演。广场正面入口处的雕塑,实在是一幅耿马民族的历史画卷,雕塑分“远古呼唤”、“边城新曲”、“世纪畅想”三部分,佤族的铜鼓舞、剽牛舞,傣族的象脚鼓舞等栩栩如生,基石上一匹白色骏马腾空而起,耿马是白马马蹄踏出来的遍布黄金与宝石的土地,不虚! 雕梁画栋间的土司岁月 从白马广场过一拱桥,便是昔日的土司衙署益寿堂。 令我微微惊讶的是,这临沧傣族土司的衙署,竟然更多呈现出一种雕梁画栋的汉家风格,若与耿马城市乡间随处可见的黄澄澄金顶的小乘佛教建筑相比,那高挑的飞檐,蹲狮、踏步、照壁、楹联,处处中原宫殿建筑的风采,一位傣家土司,何以在这蕉林与棕榈丛生的土地上,修建这样一座建筑,并且作为自己的办公行所? “你低估了耿马土司的开化,亦低估了耿马曾经的辉煌。”见我面露狐疑,随行的旅游局的专家一言点破。原来,临沧的傣族土司,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心态相当开放。土司们尤其仰慕并喜爱汉文化,耿马的21世土司罕华基,曾将汉语文学的经典《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翻译为傣文。而土司府后的一栋小洋楼,建于1948年,为土司专门延请上海的建筑师设计修建,中西皆用,遥想土司时代里,耿马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然眼界与心气,却毫不受闭塞之弊。更有力的例子怕是解放耿马时,土司府中枪支弹药悉数美国制造,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如今的土司府,议事大厅已改建为民族博物馆。一层是耿马各民族日常生活的照片展示,二层主要陈列民族乐器、生产工具。对民俗民艺感兴趣的游客,不妨揣着相机一一研究记录,这差不多是第一手的资料,别处难得。然而最诱惑人的,却是那栋“上海制造”的小洋楼,这是当年土司属官的住所,如今被改成招待所,专接待贵宾,楼上楼下仅两套客房!阿来有鸿篇巨制,讲述藏地土司风云的《尘埃落定》,然,在这样一处当年极为开放,丝毫不落风气之后的土司“家”中睡上一晚,任是怎样的沧海桑田,历历往事,也不肯轻易“尘埃落定”了吧。 佛与与白塔丛生的土地 位于县郊的耿马总佛寺,原是耿马土司及其亲属礼佛的“官用”佛寺,其金碧辉煌之意,可想而知。我们去的那天不是一般的热闹,正在举行“挡弄”。这是寻常旅行者难得一见的傣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但见殿内长老、和尚和信徒们进行着祭祀,神圣庄严,殿外白塔下傣族人们敲起象脚鼓,跳起傣家舞,欢腾热闹。傣族的祭祀仪式繁多,非专业的人类学学者难以穷尽参透。并且,尽管傣家人信奉南传佛教,然而其世俗生活中,各种原始宗教的痕迹(如祭寨神寨鬼)亦清晰可见,一些祭祀活动仍旧保留。有些地区的傣族,同一村寨中,有主管佛教与主管原始宗教两位“主事”,傣家人事事分得清晰,外人却如坠云里雾里,只剩下看热闹的份儿了。 总佛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200多年间,一直是耿马傣族重大宗教活动的不二场所。泼水节、关门节、诵大经、开门节等,都是以总佛寺为活动地点。总佛寺的名气,远播东南亚,缅甸的僧侣曾多次来朝拜,向主殿大佛贴金。 既是三大傣坝之一,耿马亦是处处佛寺处处白塔。即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身临此境,也很难不起恭敬祥和之心。耿马县城东南,有景戈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景戈,意为金蟾蜍,此名得自传说:200多年前,人们正是跟着一只金蟾蜍来到这里兴建此塔的。然而,实际上,此塔的修建却起于一场战事,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又一佳话:乾隆年间中缅边界战事不断,耿马14世土司不忍生灵涂炭,居中调停斡旋,使双方驻军撤离,达成和平,遂有此塔,以志邦邻友好。而每年泼水节后,便是八方俗众赶白塔的热闹日子。 黄衣佤的奇特婚俗有一种慢慢到老的浪漫 在耿马,对游客来说,与傣族同样大名气的,便是黄衣佤族了。佤族向来尚黑,然这支佤族却以土黄为贵为美,据说这种传统来自当地出产黄棉,这黄棉相传是黄衣佤族先祖桂王自缅甸带来传入。 黄衣佤族与傣族一样,信奉南传佛教,敬重山林。然而我与同伴深入黄佤山寨,茅顶木屋间,却似乎有一种比傣家寨子更原始更富张力的吸引力。我们有幸赶上寨中一对老人的婚礼。老人的婚礼听来有几分莫名。原来,黄衣佤族人一生中要举行三次婚礼,我们遇上的,便是这对老人的“第三婚”。 三次婚礼分别叫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我们无意于像人类学者般,斤斤计较于每次婚礼的缘由、仪式、讲究。只是,两位老人家中,火塘后面,木板墙上挂着的两位老人从年轻到老迈的照片,让我们感觉这场“割尾巴”婚礼的感人。一生之中持续不断的三场婚礼,如何不是一种“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浪漫? 被火石照亮、岩画点染的穴居生活 石佛洞是躺卧在南碧河岸石佛洞村附近悬崖石壁上的一处历史秘迹,它被称为“千古奇洞第一村”,据考证洞内各种遗迹,石佛洞属新石器文化遗址,与沧源崖画一样,是一份来自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遗留。石佛洞因洞内石头神似佛像而得名。守护在此的“洞主”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佤族伙子,叫方国亮,我们静静地昕着他讲述他和石佛洞这些年的故事,简单却动人。有一次,耿马华侨农场的一行人进洞探秘,历经三天三夜才到达“冷洞”,原来石佛洞里面有一热洞、一冷洞,热洞离洞口只2公里,进洞探险的大多只到达这里,之所以热,兴许是因为洞内有地下温泉,然这并非定论,确凿原因,至今仍是一谜。传说土司时代有一个±匪被土司追杀到此地,顺着洞逃到了双江,但究竟这洞的另一端是否真是通往双江?无人考证过,只是有老人讲:要穿越石佛洞得走七七四十九天,闯过九九八十一道险关,到达了洞的另一端,便到达了人间仙境。 然而石佛洞的著名,却更多是洞中曾发掘出的宝贝。2003年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开了3000多年前此地先民于洞穴中生活的清晰画卷。大量炭化稻谷、谷糠、果核、种子、鱼类、动物骨骼以及保存
【年份】2010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乃古石林N计划 作者:张有林,普中华,李敏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