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旧求新的古乐“复活”者
【类型】期刊
【作者】施雪钧
【刊名】音乐爱好者
【关键词】 斯图加特 贝多芬 上海音乐学院 小提琴 古典音乐 指挥家 古乐器 音乐会 交响乐团 二十世纪
【摘要】文字一施雪钧 (一) 这个“五一”,上海的音乐世界很精彩。 当众多世界名团、大牌聚首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时,国际乐坛的古乐先锋派领袖之一、英国指挥家罗杰·诺林顿爵士,带着德国老牌劲旅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来到上海。这让乐迷们欣喜若狂,两场音乐会的门票,早早被一抢而空。 5月1日上午和5月4日晚上,这位古乐先锋,在东艺术上演了两场音乐会,以他特有的古典音响“调色板”,诠释了音乐史上几个时代的变迁。大师对我说,在古典音乐史上,音乐几乎每隔五十年就有一次变革。换句话说,任凭乐界云起风生,而诺林顿要用他的音乐告诉听众:什么是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本色声音”。 循旧求新,是诺林顿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他这“特立独行”的性格,使我颇感兴趣。在东艺的安排下,我得以与二十世纪指挥界的“遗老”之一诺林顿爵士近距离接触。 午后一点,诺林顿走出音乐厅,他的助手告诉我们,他在化妆间等我,让我立刻前去。时间,比原先约定提前了半个小时。 诺林顿爵士穿着短袖体恤,一条紫红色的休闲裤。他身材高大,看上去体魄健壮,肚子微微隆起,一脸络腮胡子,俨然一副绅士风度。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作品的权威演释者之一,德国名指挥库特·马舒尔,还有“舞剧音乐之神”瑞士指挥家安塞美。那胡子、头型、身材,太像了! “你比唱片封面照片看上去更真实,更精神!”我对诺林顿说:“明天这场音乐会,现在已一票难求。许多乐迷都期待听您的‘斯图加特之声’。说实话,音乐会放在上午举行,竟然还如此热门,这与您的名气大有关系!” “Good,Good!”诺林顿高兴地大笑起来。 言罢,他饶有兴趣地反问我:“中国的交响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告诉他,近代中国,交响乐团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古典音乐真正融人中国社会,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犹为迅速。现代中国,古典音乐的观众已经不亚于西方世界。有相当大一批资深乐迷,他们对国际乐坛了解甚多,二十世纪那些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品、唱片以及各种录音版本,他们了如指掌。不少人拥有相当可观的唱片收藏。当然,包括您和您的唱片在内。诺林顿瞪大了眼睛,显得很晾讶。 (二) 5月4日晚,这位英国指挥家以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为班底,与上海音乐学院乐团联袂,让人聆听了一场“复古之声”音乐会。 音乐会曲目是亨德尔的《皇家烟火音乐>序曲;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第四交响乐》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序曲。而每首乐曲在演奏前,诺林顿用他特有的方式进行讲解。 而这场音乐会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诺林顿在乐队规模、座位安排和演奏风格等方面接近十九世纪的音乐。他的乐队位置排列,低音声部全在最后一排;低音声部前面两侧,是木管乐器;圆号、长号排位在左,小号排位在右;最前面,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列指挥台两侧。这种“复古”的排位,现场音响效果非常好。 这位“复古”主义者,一反浪漫主义传统的厚重和庞大,他所制造出来的音响,声音清晰纯净明亮,轻快灵敏但又不失凌厉气势。与架构宏伟、气势磅礴的现代交响乐团相比,诺林顿的指挥棒下,乐手们完全摈弃了现代乐团的揉音演奏方式,以乐器的本音在演奏,古乐“复活”了。无怪西方评论家们为之津津乐道:“如果说富尔特文格勒演释的贝多芬是油画,那么诺林敦的表现则是素描。很多音符以及前后的因果关系,只有在这种素描中,才能清晰体会到……” 大师的古乐“复活”运动源自1973年。那年,诺林顿以客座指挥的身份,在伦敦著名的萨德勒泉歌剧院指挥上演了古乐器版的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结果大受好评。这个意外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古乐器演奏这一形式的兴趣。之后,他兴建了自己的合奏团。到了1978年,他对原先的乐团进行了改制,成立了规模更大、编制更齐全的“伦敦古典音乐家乐团”,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几大名牌古乐团。 与众不同的是,诺林顿循1日求新,他所营造的古乐,不再是巴洛克时期的陈年老酒,他大大拓宽了古乐演奏领域,从古雅的巴洛克,爽朗的海顿和莫扎特,再到英雄的贝多芬、浪漫的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乃至狂傲的瓦格纳。诺林顿迅速声名远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诺林顿与他创建的伦敦古典音乐家乐团的每一场音乐会,每一次巡演,乃至每一张唱片,都会引来欧美音乐大众的追踪和瞩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用复古乐器奏古音乐一时成为潮流,加德纳(JohnEliot Gardiner)、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布鲁根(Franz Bruggen)等指挥家,都建立起古乐团,而且都起了一个美妙名称。加德纳的乐队是“革命和浪漫乐队’。诺林顿的乐队名日:“伦敦古典演奏家乐队”。布鲁根的叫“十八世纪乐队”。霍格伍德的叫“古代音乐学院乐队”。这些乐团,仅贝多芬交响全集的唱片录制就不下四套。这其中,诺林顿录制的贝多芬交响乐为古乐器版本,他严格使用贝多芬时代的乐器。不用任何现代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琴弦不是钢丝而是仿古代的羊肠弦,铜管乐器也不加活塞。 诺林顿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在众多经典演释中颇显特色。曾经多次获得各种古典奖项。 他精湛的古乐演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显现,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争相邀请他。他定期在柏林、维也纳、萨尔茨堡、阿姆斯特丹、巴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以及伦敦指挥。他是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和萨尔茨堡学院室内乐团的首席指挥。 我的采访,就从这儿开始进入了正题。 (三) 施雪钧:(以下简称●)在西方,您很注重对观众的培养。这次到在上海演出,您也是如此,为什么?诺林顿:(以下简称O)事实上,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非常注重音乐普及工作,因此我们彩排时,常常会请当地的一些乐手来观摩,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国外乐手。我们也经常去学校,也会请学校的一些人来乐团听排练。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严肃音乐需要不断培育观众,要有新鲜“血液”,不断来拓宽我们的观众群。 ●您的这场音乐会在曲目安排上有些与众不同,有什么特别讲究吗?O我这次选的曲目,就是想呈现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整个音乐转变的简单过程。比如,海顿是十七世纪的,埃尔加是十九世纪的,一些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都归纳在其中了。 ●有人研究了四个复古主义指挥家演释的贝多芬作品后说,富特文格勒演释的贝多芬是“油画”,说你的演释是“素描”,很多音符、线条只有在素描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你怎么看? 哦,那些人的品位都不错。 ●明天上午来听音乐会的人,大多数都是音乐爱好者,对音乐有很深的情结的人。 这很好。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和上海音乐学院一起,排练上演一场音乐会,有海顿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莫扎特、贝多芬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整场音乐会融合了不同时期的作品。 ●我曾经在维也纳的博物馆中看到莫扎特时期的古钢琴,非常好奇,我不知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后来,我听了意大利一个仿古乐队的唱片后才知道了“本真”这个词。我想知道的是,您非常注重音乐的线条和音符,这是为什么? 一二百年前,伟大的音乐先贤们与我们现在做音乐的理念不同。他们可能更简单化,我的本意就是要还原它。我所要做的是,.让观众听到这音乐,就能了解莫扎特年代的音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我听到的古乐器演奏的音乐,它的速度、音色、结构非常简单,但又是非常美妙的,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还原这种音乐形式。 ●你创办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现还在吗?我更关心的是,有没有年轻人继承您的事业? “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现已不存在了。但是在西方,类似的古乐团还有好几个。但我觉得,我们这个古乐团更有研究性。我们通常从零开始,从作曲家手稿的原貌着手研究,挖掘各种古乐器的特色,包括奏法、音色、音量,以及浓淡诸方面,并尽可能地将古乐器的原有风格和特色融入到作品中。 通常,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后,然后就进行排练,当作品完整呈现出来后,就告一段落。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43386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小小事特别多 年份:2010
- 2、默恋微凉(三) 作者:叶冰伦,李奥 年份:2012
- 3、哥特王子桃心殿(一) 作者:米米拉,TUVG Daisy 年份:2012
- 4、《海洋》:生命原本在摇曳中灿烂 作者:赵二宝 年份:2011
- 5、方文山写厌了情歌 作者:萧师言 年份:2011
- 6、传世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作者:杨弋 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