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张明:收藏进行时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刊名】投资与理财

【关键词】 亚洲 策展人 马来西亚 装置艺术 当代艺术 观看 批评家 美术馆

【摘要】张明,当代艺术品收藏家? 当中国“当代”艺术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狂飙时,当代艺术收藏家们的面孔却显得如此陌生。但在国外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人甚至比国内的还多,比如瑞士人希克、比利时人尤伦斯夫妇在10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收藏,他们也是现在海外最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 现在,来了一位新人,张明,他的英文名字是Rlchard Chang。这位美籍华人2009年在北京的“空白空间”做了自己的收藏展“Domus Collection”,赞助了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个展,算是从“幕后”走到“台前”。 “华裔”、 “家族从事金融投资”、 “只收当代艺术作品”,是张明当下的几个关键词。 20%的黄金法则 今年5月底,张明和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合作推出了“往返:北京.纽约现在一多姆斯收藏精选”展览,展示他收藏的在这两个城市居住的9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由多姆斯收藏精选作品构成,通过对跨区域的艺术创作展现,为大众探寻当代艺术品最有力的脉搏律动。张明公开自己藏品的时间很短,而且似乎也不喜欢披露自己的家族、公司情况,公开的资料也是简单的基本资料。 但公开资料显示,与中圉内地土生土长的收藏家不同,38岁的美籍华人张明有着投资控股的背景,还有“国际化的生活经历与兴趣”——媒体的溢美之词也在情理之中。的确,这位专注于当代艺术收藏的新面孔有自己的“路子”。 据介绍,张明的家族成立的私人投资控股公司名为Tira,这自然让他在年轻时即有“闲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背景,让人怀疑张明是否在做艺术投资,也有人推测说,张明购买当代艺术是家族投资的同时,为了扩大家族投资多元化的一种方式。但他否认,他是在用自己的钱进行私人收藏。当然,本业工作养成的分析习惯也会影响到他的收藏。 “因为我不可能‘大而全’,什么都买,因此按照我自己的习惯,是要抓住20%最重要的或最有潜力的艺术家作品进行收藏。” 据张明说,他在10年前第一次染指艺术品,就收了一幅毕加索的版画。难怪UCCA的馆长杰罗姆,桑斯说: “这真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明从小喜爱收集,集邮、银币、漫画、模型玩具,这样的收集爱好经岁月的积累后,发展到当代艺术品。国内的人们听起来可能陌生的张明,在尤伦斯先生眼里,却已是为数不多的足够达到西方主流收藏界标准的收藏家。 最开始做投资是在什么时候? 12年前,张明自己买了一栋房子,需要可以挂在墙上的好画,于是就从一个朋友的店里买了一幅二手的毕加索的纸上蜡笔、铅笔作品“AIt Studio”。他澄清说,当时完全不懂艺术,那最多算是他购买的第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是为了装饰卫生间边上的墙壁,至今还挂在他家。那时候,他还仅仅是出于兴趣临时购买艺术品,比如1990年代也曾经到访过北京当时有名的红门画廊和四合苑画廊,买过几张作品。可真正把收藏当件事来做,确实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大概是从2006年以后才开始的。恰巧,之后的3年也是当代艺术品价格最为火热的时候,那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的当代艺术品价格都不断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拍卖纪录,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都翻了好几番。 到了2009年,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大幅度下降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张明似乎做了笔亏本的买卖。但是。他却选择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市场会出现高潮和低潮,2009年以来也许是低潮,但接下来,真正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的价值会迎来新的上涨,无须担心贬值问题。就像很多在金融市场富足起来的新贵一样,他的收藏风格也和希克、尤伦斯那样的称得上老派的藏家的谨慎风格有所不同,他早期并没有和艺术家交流的习惯,而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爱好购买作品。直到4年前,他才有意克制自己的冲动,开始在进行研究、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自己的收藏。 只收当代艺术品 在被问到家族是否支持张明的兴趣爱好时,张明说: “家里支持不支持不重要,老婆支持才最重要。”下一步,他期望在北京建立一个用来做展览的永久性空间。不但如此,看着价格走势节节高升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张明说: “当然会提高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比例。” 张明对与自己同时代的艺术家很感兴趣,并希望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而要有机会真正对话,他们就必须活着。这也就意味着,张明只收当代艺术品。他说: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比如在北京有两个艺术家,他们一个70岁,一个20岁,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几乎没有关联,没有对话感。但是我在纽约看到一个作品,它的创作者也是20几岁,这件东西就和北京的那个年轻人的创作有了隔空交流的意味,它们有共鸣,能跨越地域,这就是我要的对话。我和我收藏的作品的作者都认识,我们有真正的交流。” 张明的收藏标准是Museum Piece(博物馆珍品),他几乎不出售藏品。 “我很少把东西拿出去拍卖,没有任何的投资性质。” 在他看来,一些巨富阶层进入收藏界,如果是为了投资就得不偿失,毕竟艺术品的风险远远高于不动产。 “只有收藏到了某一个阶段,我可能为了得到一个画家一系列的完整的作品,或者因为口味发生变化,有一两件东西放在家里又总是不拿去展览,觉得很浪费,不如放出去,让喜欢它的人得到它们,这才考虑出售。10年里,我卖出的东西很少很少,能数得出来。”但他也承认自己会卖出部分藏品,随着收藏理念的变化,他会觉得部分作品在自己收藏体系内的位置不再重要,因此需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才卖出部分艺术家的作品。 从不去拍卖行的张明只从画廊买画,600多件藏品中有90%以上都来自于和画廊的交易。他说: “至少我知道,我给的这些钱都进了创作者的口袋,能让他们更安心地继续做艺术。只有偶尔要找一幅早期的作品,我才会去拍卖行。” “小尤伦斯”的收藏论 张明很重视教育与公众艺术服务。拥有了这一点,张明几乎就是一个“小尤伦斯”。他的旗下除了多姆斯收藏外,还资助许多学校和美术机构,他也像老尤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是红十字会的会员,并从“9-11”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灾难后的重建。 在教育方面,张明希望以后“多放一些精力在和美术馆的合作上,帮助他们多做一些展览,像去年在伦敦,今年在北京一样。” 张明重视在选择作品时遵循一种标准,先是选择艺术家的代表作,当然有的艺术家收藏得比较深,就会有新鲜的东西。从随意变成理性之后,张明体会到,谨慎甚至也是赢得尊重的前提, “因为不懂艺术的人乱买的话,画廊的人会看不起你,把不那么好的作品卖给你。但是你看得准的话,他们就会把好的作品给你,因为他们觉得你有眼光,有实力,可以帮助艺术家进入新的层级。” 2008年之前的两年,他就因为大手笔购进作品而成为很多画廊的VIP。在金融危机之后,画廊纷纷打折出售作品,但那些临时进来炒作的投资客见到无利可图,就撤退消失了,而张明仍然在积极购进作品,这让画廊认识到他是一个可以长期信任的客户。张明也因此得以收到了一些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成为纽约、伦敦艺术世界里有说法的人物之一,他现在是泰特现代艺术馆Intemational Council成员,亦为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董事。 张明之前在泰特主要是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收藏亚洲当代艺术品,和美术馆运营的关系还不太密切。但是成为现代艺术馆董事以后,他发现真正地进入了美术馆运作的核心,大家开会决定美术馆的重大事项,决定收藏计划,这极大地激发了他更深入了解艺术世界的欲望。 张明现在收藏的有画也有video,还有装置、雕塑等,年代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你必须trust你自己” 张明说: “收藏基本上都是自己选择,你必须trust你自己,你是一个buyer。”他收藏的作品中国的大概30%,外国的大概70%,地域包括欧美、南美、非洲。 张明说: “就像我吃西餐也吃中餐一样,对当代艺术品来自中国还是西方,我并不想分得那么清。你可能说30%是少数,但是这30%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和日本,而且中国乃至亚洲的当代艺术品都刚起步,所以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加上十多年的收藏经验,让张明的艺术知识很渊博。如果随机问 “A

【年份】2010

【期号】第17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