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新邂逅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探险

【摘要】巴黎街头,一群年轻人从brooklyn店走出,他们入时的打扮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脚上都穿着一双来自中国的”古老”品牌一飞跃球鞋,这个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头无意中发现的廉价玩意。据说这个老外当时就被震撼了一然后这双在中国地摊儿上廉价到12元甚至已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古董”开始在欧洲火得一塌糊涂。这就是老上海的“运动”象征,“飞跃” 个多么响亮的牌子,30年前,这里就已经是中国民间体育产业的”时尚”之都,如今,这个在时尚界红得发紫的鞋子在上海的井市间依然显得那么默默无闻和平庸朴实,在晨跑着的脚上、在自行车弄堂串子的脚上、在弄堂口炸油条的大爷脚上,从这一点来说,上海却不能符合我们中国经济之都的称号,其实答案很简单,在经贸大厦巨大的背影之后,在拥挤繁杂的弄堂之间,这也是个活跃的生活之城。 当然,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上海成为了一个超现实的城市,但也正因如此,上海会有尚贤坊这样的条里弄,在喧闹的市中心,理直气壮地袒露自己不太光彩的过去。尚贤坊里的楼房使用多年,年久失修,一些窗甚至是破的,主人无暇顾及。腐烂的墙,楼梯幽暗,一盏黄灯。据说,这里的居民依旧用马桶解决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永远不会有人为这里的人生立传.嫌这里不够上海。然而,比起其他所谓新式里弄,这里或许更接近真实,就算它以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方式存在。但最终,所有的不能忍受都会演变成习惯的生活,然后衍生出新玩意,运动依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复生,如同和这个城市一同复生的“飞跃”一样,人们开始拥有“上海”风格的新运动。 “上海”派的自行车有着最早的复兴,它源自于这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拥挤出来的繁华,车友们讨厌一身臭汗挤公交,讨厌满载的人行道、讨厌在立交桥上如蜗牛般盘旋的机动车,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机会,如同“飞跃“的机会一样,被人们抛弃许久的环保工具们重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只不过如今他们更加有价值、更加昂贵、更加引人注目罢了。新的骑行者们穿行于弄堂的左左右右,虽然伴随他们的依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比起大多数内陆城市来说,这样的”井市”是否显得更有意义? 老人们已经醒来,晾着棉被,大力拍打着昨晚的旧梦。里弄人熟视无睹地看着我这个鲁莽的漫游者,知道没什么大碍,于是,做晨操的继续做晨操。上海的姑娘对着户外厨房的镜子继续画眉.走出里弄,就要经过得体的打扮。横七竖八的栏杆上万国旗飘扬,阳光出现,里弄醒来,闹钟响了几声,又被人粗暴地关掉。狭窄的通道,阳光没照到的地方,走进去,就是另一个季节,另一种景观。 上海的新运动者们被冠以了技术派的称号.这倒是继承了老一辈上海人的精细,在这个空场并不多、马路比北京狭窄的地方,大大方方的活动很难施展,所以你会发现,各种城市运动充斥于城市的各个稍微空旷的角落,不能被满足的人们只好在各自的小空间里倒腾着自己的小天地。在上海的骑行论坛上,充斥着数据,论证.评测、比较这些并非大众的话题,但这些却是支撑着“弄堂”式的运动不可缺少的部分,上海人说——骑车也是一种气质! 尚贤坊算是上海著名的石库门里弄代表。它建造于1921年,有过街骑楼和黑漆大门,内有天井,弄内楼高两层,是典型的老式石库门.立面是西班牙巴洛克风格,西洋浮雕装饰。临街的都让店铺占领,销售着今天的摩登。 在这个中西混杂,古今交融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弄堂”里的运动文化也有了新动向,被认为一向小气的上海成了新城市运动的“大气”地标,新的上海江湾极限运动公园的中极限运动中心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竞技区域占地面积为1 2000平方米,大大超出目前世界最大的占地九千多平方米的美国极限运动公园。该公园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从初学者到世界级极限选手的各类不同要求;而从上海的徐家汇驱车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的泰晤士小镇,也成为了国内少有的城市运动中心,为了响应绿色上海的口号,上海有不少市民放弃了自己天天驾驶的私家车,把家中的两轮“老坦克”搬了出来,开始重温脚踏车的温暖。一转眼,光阴的日历已经翻过了一年,许多人对于“骑行”已经从当初的“刻意”演变成了现如今的“钟情”。 骑行无疑给典雅的泰晤±小镇带去了一阵新鲜的运动活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上海,骑行为这个日益匆忙的城市吹来了一股清新舒畅的自然风,它不仅为平民百姓所接受,更能被众多自驾车主所津津乐道,这当中的魅力,自然是需要你用这两个小轮子一步步地踩着才能体会的。一旦当你爱上骑行,就会发现,骑行过程中的速度感会让你更欲罢不能!

【年份】2010

【期号】第4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