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石头上的记忆——藏东南石刻调查行记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刊名】探险

【摘要】王郢>撰文 摄影 西藏昌都地区的东南部,从现在的214国遒向东,有一条远在吐蕃时代就畅通的人相信,唐朝的文成公主从这条路上走过.他们甚至可以讲出很多变成公生停过的具地点,当然,当代人可以把这称之为美好的传说。而就是在这条充满虚幻传说的路上,就真实地留存有吐蕃时代的石刻造像、摩崖石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研究员带着六人考古调查队,驾车,徒步、骑骊,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芒康县和察雅舄对藏东南吐蕃石刻进行修复、拓片,拍照并进行文字记录。除了按图索骥的寻访,他们更神奇地发现了埋藏在山野里的吐蕃时代刻玛尼石,这对藏东南地区吐蕃石刻的考古论证提供了叉一重要的依据。 隐秘察雅的隐秘角落 察雅县距离昌都地区首府只有96公里,全县只有从昌都到县城一段路是柏油路,其他都是土石路面,而要去考察的仁达拉康在隐秘的深山深处,骑马走了七个多小时才到,是的,这是一种还保持着古远安详韵味的隐秘之地,这里有着所谓相对现代的落后,却也正因为此才得以保全了这片土地的原气。 天人合一香堆镇 我们很幸运,在我们到达察雅县城前,进入香堆镇的路刚好开通,天地之间以两道彩虹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见面礼。镇委会招待所楼是一幢曾经的贵族老宅,已经像个老人家,每个皱纹里都似乎有故事可讲。大院里有四条狗,其中一条狗的脖子上有一条血红的伤疤,那是它前天晚上在街上与众狗血拼之后的光荣记录。 海拔3694米的香堆镇应该说是以香康寺为中心而建造的,这里绝对堪称是寺院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相得益彰的小镇,寺院的围墙对街开店一家连着一家.商店没有门只有临街的大窗,乡下骑马来的人把马拴在店的木栏上,几个人坐在窗台上聊天。一片村民的住所沿着西侧的山坡慢慢上升,最高处是一座新建的寺院。进镇南部入口处一面墙上的教育宣传标语很让人记忆深刻——穷不办教育穷根难除,富不办教育富不长久——在宗教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之外,这条宣传标语又为小镇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雅致。 次曲康造像在香堆镇香康的次曲康殿内,调查中未发现与造像有关的藏,汉文题记。香康主要由围墙、香康,次曲康三部分组成。此次调查正值香康大殿维修.因此,寺院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次曲康内举行。围墙平面近长方形,大门开在北墙和南墙中段。墙内侧一周为转经道。 香康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部,门廊外右侧有一残损的清功德碑碑座和碑身.浮雕动物纹的碑额残块在次曲康库房内被发现。集会大殿面积较大,壁面绘有千佛和尊胜佛母等壁画。佛堂位于大殿后部,外围一周为回廊。堂内主供强巴佛,八大立姿菩萨分列两侧供台上,均为泥塑。次曲康位于香康大殿以东约二十米处,与坐北面南的厨房和宿舍之间形成一个西端开门的小巷,由佛堂.库房和廊房三部分组成,堂内主供大日如来,周边供台上主供祖师像等。 隐秘之境仁达 骑马从镇上出发,马背左右各驮着一个大包,马蹄声在山谷间回荡,山势扭曲得像个贝壳的表面或是一块提拉米苏……迎面有人骑马过来,他远远地停在路边,摘下圆边的呢帽拿在手里,他等在马上待我们临近时轻轻伏身致意…… 骑行很久才看到隔着大河有一个村庄,遥遥可见孩子们穿过绿树奔跑相随,摇着手臂高声呼叫:呀哞,呀哞……又是眼睛快被空旷充满的时候,穿过一个村庄,村庄四周盛夏的田野突然间就绿到了铺张浪费的地步,彩色的人影站在这一片绿中,直起身远远地招手呼唤:呀哞,呀哞……画家高更著名的画作都是关于塔西提岛的,他把自己在塔西提岛的经历写过一本名叫《诺阿,诺阿》的书,正是岛上土著人在说:香啊,香啊。察雅人的“呀哞”也同样是源自古老的土著语言,是“你好”也是“慢走”,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祝福。 临近仁达,开始有茂密的树,有遍地的野花,山则是奇妙的直壁,没有一点常规山势应该有的曲折突兀,除了几道横向裂缝从山顶到地面笔直的垂下。终于到达的仁达是一个美丽的三角形河谷地带,当地一年一度法会刚刚结束,不愿立刻离去的人们囤坐在奥姆曲河东面的草地上喝酒纵聊,我欣喜若狂,认定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当地的热闹。张老师对此嗤之以鼻:你们旅游的人都喜欢这个,我们工作的人只是巴不得清静地工作。 当狂欢的人们散去,仁达果然是一处清静无比之地.在这个三角形山间河谷地带,东面为三怙主山,北面为金刚亥母山,西面为德却颇章山。几处真言咒语铭刻,许多天然形成的藏文字母,两座代表汉印商人的小山石,成堆的八塔擦擦,绵延一公里有余的玛尼石堆,直立的山崖壁上最高一层横向的裂缝被仁达寺的喇嘛讲解为文成公主转经道。 11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注意到了仁达拉康的丹玛札造像及题记。1983年.藏族史学家,察雅地方人尼玛多吉和他的妻子伊莉莎贝斯·贝尔那德拜谒造像并清理了铭文.认识到了造像的重要性。2006年10月,张建林老师也对造像进行了现场考察,而这一次是对丹玛札造像进行的首次全面的考古调查和记录。 吐蕃时代的丹玛札石刻大日如来造像为高浮雕,菩萨,飞天.龙王为浅浮雕。造像衣纹,装饰等细节用阴线或浅浮雕刻划。题记阴线刻划。造像全部经过重装、绘彩,题记也经过重描。现在的仁达拉康依造像所在的丹玛札崖面而建.1954年,当地藏族群众新建拉康保护造像,后被毁。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和群众又重建了拉康,沿用至今,受地基下陷等因素影响已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在仁达的帐篷里住了四天.在我们差不多叫得出每一个喇嘛的名字的时候就要离开了。几个年轻的喇嘛最想学的汉语是:你想打架吗?其实他们都是单纯的孩子——他们伏在马背上过河,他们在山路上漫步,他们听手机里的音乐——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地球的这个极微小的点上。其实,谁不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最微小的某个或某几上点上呢,最终是人的内心决定了在每个点上的幸福指数。 然堆村的惊喜 朗巴朗增是藏语中对大日如来的称谓,这个词的藏语发音总会让我想起恩雅的一首歌- (永恒之花).尤其是那一段合声诵颂的´Amarantine"所烘托出的意境也很适合供奉给朗巴朗增。然堆村村委会紧邻朗巴朗增大殿的西南角,我们在村委会会议室和办公室兼厨房里住下。村里的电影放映员扎多给我们送柴送吃送喝,在调查朗巴朗增拉康佛教造像和藏文石刻期间,按照他提供的线索,又新发现和确认了两处吐蕃佛教造像点——然堆玛尼石刻造像和达琼摩崖造像.扎多的造化实在是大。 朗巴朗增演变 朗巴朗增殿早期建筑在六七十年代中被毁,造像面部也多被砸烂。据扎多、江东寺僧人和当地完小教师等人提供的情况,该建筑最初为汉式坡顶,与大昭寺早期建筑形制相近,后来损毁后用树皮和木板替换。调查时僧人和教师在殿周围找出早期建筑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的残块,都具有明显的唐风.但又不完全相同,可能为当地生产的一种地方类型。 1977年到1978年.当地群众在原址重建了佛殿。周围夯土墙下均有原来的石砌墙基,基本保持早期建筑的平面结构。佛殿内主供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近年对雕像面部及残损处进行了敷泥.水泥修复和涂彩。最近一次维修是在2008年,主要对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等九尊造像加盖了木板廊房。朗巴朗增佛殿造像也是在1987年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而这一次考古队对朗巴朗增造像及造像残块进行了首次完整的考古调查和记录。造像系用砂岩雕凿而成.均为圆雕,辅以浅浮雕和阴线刻划细部。身体曲线柔和,细部衣纹流畅.雕凿技术较熟练。题材为大日如来与八大善萨. 山野的狂喜发现 电影放映员扎多每天披着一件外套无声无息地到处帮忙,他用藏语告诉西藏文物局的夏格旺堆,他在村边的山坡上发现过刻着佛像的大石头.旺堆是相对枯燥的考古现场难得活跃的一部分,他风趣健谈专业知识深厚,属于在专业团队中会不自觉就讨每个人喜欢的那类人,他鼓励扎多再去山上找一找。终于,旺堆等来了扎多充满兴奋的电话,扎多说他在山上发现了很多块有佛像的石头.这一下包括为了进程而带病工作的张建林老师也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带着学生小田沿着村边的田梗快步奔向山上,山坡上旺堆正在上下狂奔——张老师,在这一片发现了有十几块,你看你看.这块的一半还在土里呢——旺堆实在是太开心了,张老师也把高兴写在了脸上,这里海拔四千多米,张老师攀爬上来已经是气喘吁吁,他扑身坐在一半还埋在土星的石头前面,扎多把另外几块也搬了过来.张老师拂去石头上的泥土,用随身携带的小刀细心除去石头上的硬青苔,他一遍又一遍地抚着石头和石头上的线刻佛像,“吐蕃时代的造像,这应该是吐蕃时代的玛尼

【年份】2010

【期号】第10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