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隐秘于丛林的玛雅迷城
【类型】期刊
【刊名】探险
【摘要】多米诺 撰文 摄影 在帕伦克古城与玛雅“外星人”亲密接触帕伦克城其实很小,实际上它就是个旅游中转基地,八公里外就是帕伦克遗址,对所有旅行者而言,帕伦克的主题就只有一个——玛雅。 帕伦克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在玛雅时代,帕伦克城被称作Lakam Ha。现在的帕伦克是仅有三万余人口的小镇,但在公元300年至900年间却是玛雅人的文化艺术中心,比现在要繁华得多。9世纪后,玛雅文明神秘消失,直到一个世纪前帕伦克遗址被发现,原先籍籍无名的帕伦克小镇才变得人声鼎沸起来。 按照旅游指南书的说法.赶在清晨之际来到遗址,将看到尚裹在飘渺云雾中的神庙,那才是最美的一刻。可惜当我走进喧闹的大门,穿过浓荫的树林踱将进去,已是日头升起,云雾散开之后,即便如此,一座古代都市的废墟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我还是被震撼了。废墟台上的石头神殿巍峨矗立,齐整的白色石阶和树荫的浓绿对比鲜明。这处当年发掘时轰动世界的玛雅遗迹,被茂密的树木遮掩,空气中满是植被的清新气息。在西班牙语中,帕伦克的意思就是“被栅栏围起来的场所”。 帕伦克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宫殿和五座神庙,人们把它们称为骷髅头神庙、太阳神庙、枝叶形神庙、碑铭神庙……这些都是现代考古学家根据建筑特征给取的名字,而古代玛雅人又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思想、信仰和记忆?随着王朝覆灭,这些就更是灰飞湮灭,再也无法找回。 一个小伙子坐在庙宇石阶上专心地写东西。写一会儿,抬头看看眼前的景致。我上前司他从哪里来,在写什么?他说从意大利来.没带相机.需要记下细节,回去报告给家人,而他写的是绕过一棵树,一个崭新的世界在那儿等着你……这个崭新的世界,其实已经矗立了1400年。 帕伦克遗址中也许最能挑动现代人想像的谜团也在帕卡尔石棺上,那类似于宇宙飞船的图案让古玛雅人被附加了“外星人”的想像。浮雕上一个身子斜躺、穿着紧身衣的男子,伸出双手,好像在操纵着一种无人知晓的怪异机器,还有天线一样的东西戴在头上,连接着弧形物体和管子…… 烈日很快就让空气高热起来,遗址反射出过曝样的光斑。碑铭神庙侧翼的那座规模更大的石头建筑投射出巨大的阴影。梯形土台上的宫殿是遗址群中最气派的.据推测可能是王族居住的地方,几栋残留着精致玛雅风格的走廊以及地下通道相互连通.庭院极多,格局复杂,建筑物地下甚至遗留着冲水厕所和蒸汽浴室。宫殿内壁装饰着风格华丽、技巧精湛的壁画和浮雕。主通道的浮雕,刻画的是母亲骑在美洲豹背上,把王冠授予帕卡尔,为儿子加冕。我在长廊间游走,强烈日光的反射将背阴处的廊道照得通亮,风化严重的人像和文字雕刻,线条复杂而优美地蔓延在边墙、廊顶,不断晃动的游客身影投射到这些雕刻上,恍惚间它们好像活动起来,成了在千年老墙上上演的动画传奇。兀立宫殿中央的15米高塔在玛雅神庙遗址中非常罕见,因为平台上绘有代表金星的象形文字,塔的四壁方窗洞开,刚好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考古学家就推测是用来观测天体的,称它为“天文观测塔”。每年冬至那一天,夕阳都会直射到宫殿旁边碑铭神庙的神龛上,这不能不说是天文历法为统治者所用的一个常见例证。 电影《2012》神乎其神地展现了玛雅历的神秘、神奇,不过这也不玄,玛雅文明中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玛雅人很早就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行规律,创制出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其精确度超过同时期希腊、罗马所用的历法。实际上,玛雅人的这一套历法还被活用在现世中。在太阳神庙外的台阶上,一个肤色黝黑的少年左手托着个瓷板,右手在上面涂涂画画。瓷板满是洞洞,穿着几十个带着皮绳的小挂件,每个挂件的彩色浮雕图案都不样,说不上是动物形象还是什么符号。有赖边上个能讲些英语的女士翻译,我才晓得,这些“项链”上的图案全部是古玛雅历上每个月对应的某个星辰。西方讲每个月对应个星座,一年18个月的玛雅圣年历则是每月相应一种星座及动物.比如1月称波普.意为美洲豹,7月叫雅克金,意思是太阳.9月为钦,意思是月亮。人的生命和行星的位置有关,玛雅人担心如果不善待神灵,神灵们就会结束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他们发明一个尽可能准确历法的原因——众多神灵中的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祈祷者,人们需要安排时间去祭献。 十字圣树神庙是个登高远眺的好去处。沿着台阶爬上庙台,对面就是屋顶雕刻美轮美奂的太阳神庙。圣树神庙因庙殿内刻有十字形的玛雅圣树而得名。玛雅祭司认为天上的银河系“SakBeh”就像一个跨越星空的十字,于是就用玛雅圣树代表银河系。玛雅人认为人死就是离开这个世界,穿越圣树般的银河,到达另一个世界“Xibalba”,最后,又在地狱之神的协助下,重返人间,得到重生,整个过程就是完成个生命的轮回。有趣的是,玛雅人也认为月宫中住着玉兔,还把玉兔刻成石骷髅头,骷髅头神庙底座那尊玉兔骷髅雕像,曾目睹帕卡尔大帝的入葬,此后不多久,就随逐渐荒废的帕伦克城,最终隐秘于常年青翠的莽莽丛林当中。 “美洲的雅典”帕伦克精美绝伦的神殿庙宇隐没了九个多世纪。现在发掘的部分遗址建筑就有五百多座,当初放弃这座城市的理由到底是什么?而在没有大型工具的远古时代,如此规模浩大的金字塔、神庙是如何建成的?每个游客都会在它们的残壁断墙间发出这样无解的疑司。各路导游还在卖劲地为客人讲解着帕伦克的传奇、谜团,遗址间草坪上的小贩也还在卖力地推销“恰帕斯州”牌工艺品,无处不在的小蜥蜴更是忙不迭地穿梭觅食。夕阳里,我坐在十字圣树神庙的石阶上,在带着丛林气息的微风中,一切声音都渐渐模糊、飘散,最终只留空寂,守着这里已经死去的辉煌和喧嚣。 乌苏马新达河畔探秘湮没于密林的传奇 我投宿的拉坎多尼亚旅馆,庭院、花草、吊扇木椅甚至房间里不时飞舞的虫蛾、爬行的壁虎,都符合我对一个热带地方旅店的想像和期待。老板Leon说帕伦克 定还有更大规模的玛雅遗址没有发掘出来:“我这里就接待过很多考古学家和爱好者,你要是明天再往边境的丛林深处看看,就会知道玛雅人的遗存几乎无处不在。”他的几句话,让我对第二天的Jungle Tour又增加了 串期待的砝码。 早上6点,天还墨黑,密林里的小路并不颠簸,刷刷后退的林木仿佛连成两道幕障,遮挡了所有东西,让旅程更显神秘。雾气渐散的时候,青山翠谷开始显现出来。有时可以看到几个排得整整齐齐的山头,让人怀疑那是不是被植被遮蔽了的玛雅古城。我们越来越趋近危地马拉边境,要去探访的亚钦奇兰和博南帕克遗址就深藏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密林中。 乌苏马新达河沿岸曾经发展起来两个重要的部落亚钦奇兰( Yaxchilan)和Piedras Negras。亚钦奇兰在河的西岸,Piedras negras在河东岸,现在的危地马拉境内。和亚钦奇兰同在河西岸的还有一个叫博南帕克(Bonampakl的小部落。历史在征服与被征服中演进。而们盘桓数百米林间小路后才看到的亚钦奇兰,如今却静若处子。隐藏在雨林深处的石质神庙和普通建筑的废墟上面 甚至草木繁茂 一人高的巨石与几人合抱的巨树相伴相间,正如它的玛雅名字“绿色的石头”。亚钦奇兰的遗址面积广大,但已经被雨林分割在不同区域.42号与41号遗址之间可能就要在雨林中穿行20分钟。在块广场样的开阔地,残存的石头地基匍匐在地,青草如地衣般茂盛地覆盖其上。真是古迹与植被的优美结合。没落与旺盛,对比与纠结,很多时候,美是一种有缺憾的残存。亚钦奇兰遗址保存最完整的神殿,需要在崩塌的石块上攀高几十米才能一览真容,它的编号是33号建筑.有一半的房顶屋脊完好无缺,前方最后一段台阶上,雕刻着球赛的场景,门楣下有精美的浮雕纹饰,里面有尊Pajaro Jaguar四世的塑像,但头部已经被19世纪的寻宝者盗走了。 暗藏神殿的雨林里有极多三十多米高的大树,树冠宽大,吼猴的巨大叫声回荡其间,但要想一睹吼猴真容却并不容易.这些黑色的精灵总是隐藏在茂盛的阔叶后边呼朋引伴,荡来晃去,声音抑扬顿挫,一只吼叫,更多的猴子加入进来,聚于一群的足有几十只。林木繁茂,树影婆娑,即便用变焦镜头对准它们,也很难捕捉。千年过去,好斗民族的厮杀声早已湮没在无尽的雨林里,只留下猴子们嬉戏的身影。 博南帕克遗址的规模不大.周边同样是浓荫环绕。穿过足球场大小的绿地,神庙错落的石阶引导人们走向那最辉煌的石犀.在玛雅语中,博南帕克的意思是“图画的石头”。1946年,美国探险地理学家吉尔斯·哈里首次发现了这些给他带来声誉的壁画。部落覆亡后几百年,热带的雨水沿石墙流下,淤结成薄脆的碳酸钙硬壳,像是上天的赐福,很好地保护了作于公元8世纪的玛雅壁画。沧桑岁月让其他地方的壁画都像花开后必然的凋谢,而博南帕克的壁画却因这套不透明的“外衣”成为大自然精心保存的艺术精品。我们长途奔袭,就是为了一睹神庙遗址平台上这三间小屋里的壁画。这些画都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真迹,管理很是严格,每个房司每次只准进去三人,而且不得背包,地上放着湿度计,不得使用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夕颜·玲珑 年份:2007
- 2、中纪委在哪里“双规”贪官? 作者:小月 年份:2011
- 3、与曹云金一起下厨 作者:赵杏儿 年份:2013
- 4、一边草间战斗,一边弥生哀伤 作者:王泰白 年份:2014
- 5、一座为音乐而生的城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
- 6、望外 世上最完美雕塑 可能被一条裂缝毁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