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灾后重见原汁原味古婚礼 ——新羌寨,新生活,一对新人拜堂来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

【摘要】新羌寨,新生活,一对新人拜堂来 撰文/刀哥摄影,三哥 2010年7月22日一大早,12岁的羌族小姑娘王罗玲就起床了,妈妈何清琼给她穿上了全新的羌族盛装,系上绣满花朵的围裙,扎上五彩头帕。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她的表姐要出嫁,一家人都要去帮忙。 王罗玲的家,在邛崃南宝山上的直台村。村名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名,村子却不是原来的那个村子,山也不是原来的那座山。 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摧毁了王罗玲一家位于汶川县龙溪乡山上的家,房塌了,地没了,村民失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后来,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们村117户异地安置来到了邛崃油榨乡。2009年9月,全村人搬进了新村,住上了新房。新家也在山上,村子还叫直台村。 今天,陈家长女要出嫁。这可是搬到新村后直台村的第一桩婚事。陈家早就商量好,要把这桩婚事办得漂漂亮亮、热热闹闹。 羌族人办婚事,历来场面大、时间长,热闹而隆重。按照羌族婚礼的传统,在新娘出嫁的头一天,娘家要举行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叫“花夜”,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聚到女方家里,和前来接亲的新郎家的代表,围着火塘一起喝酒、烤羊、对歌。而新郎和新娘家的街坊四邻、乡里乡亲都会一起来帮忙,叫“乡帮”。这一次,因为新郎何小虎与新娘陈文芳都是直台村的,所以,这一天,来“乡帮”的人特别多。 早早地,村子中央的广场上就摆起了几十桌桌椅,旁边空地上搭起了几口大灶。来帮忙的都是亲戚,有的在忙着扎彩门、搭舞台,有的在忙着切肉蒸菜。王罗玲和妈妈在厨房帮忙,爸爸王明忠则在迎宾处做知礼客,帮着招待客人。 宾客陆续来到,双方家人在彩门前列队迎接,为 客人一一披上代表祝福的“羌红”。知礼客敲锣打鼓,吹起喜庆的唢呐。如有贵客来到,还要放上一挂鞭炮。今天的鞭炮声似乎就没有停过,因为在村民们看来,贵客太多。邛崃政府各级领导未了,参加过灾后重建异地安置的工作人员来了,研究羌族传统文化的英国教师白洁来了,曾经捐助过村民的成都企业家来了……满怀感恩之心的直台村民把他们视为贵客,为他们披上“羌红”,请入上座。 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陈家把传统的耍“花夜”提前了,热闹的喜宴从中午就开始,差不多一直持续到了晚上。一盘盘菜流水般端了上来,一对新人在亲友的陪同下,一桌桌向客人敬酒,台上,还不时有自告奋勇者上去表演节目,现场气氛实在热闹。 等到夜色降临,喜宴也迎来了高潮。在举行传统的婚礼之前,直台村村民有一个特别的“节目”。投影仪在临时搭起的幕布上播放出一组组照片,这些照片拍摄的是大地震发生之后被损毁的直台村,大家都围到幕布前细细辨认着,不时有人在喊:那棵树是我家门前的啊I那个院子是陈某某家的啊!照片勾起了大家对家乡的怀念,一时间,现场气氛有些沉闷了……这时,一组组新的照片又让大家发出了笑声,那是去年9月村民搬进新村时的热闹场面,那是今年春节邛崃政府在新村为大家举行的 场春节晚会,那是今年5 .12大地震纪念日在广场举行的纪念活动……失去家园的直台村村民,正在一步步走向崭新的生活。 围绕在幕布前的孩子们唱起了那首《感恩的心》,稚嫩的歌声表达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善良的直台村人把这个节目搬到喜宴上,就是希望能对所有人说一句谢谢。 接下来,婚礼仪式正式进行。首先是传统的开坛仪式。村中最有名望的长辈来到台上,宣布仪式开始。他从一坛咂酒里抽出一根酒竿,向四方甩洒,同时用羌语说出一串串祝福语,大意就是:今天是一个十分吉祥的时刻,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接下来是双方家长上台表示感谢。新人的爸爸、哥哥、妹妹等都表演了各自拿手的歌舞,亲朋好友也一一上台,用歌声向一对新人祝福。 台下,广场中央篝火熊熊燃烧,几位小伙子动作麻利地宰杀羊羔,放上烤架,烤全羊也是喜宴的一个重头戏呢。夜色渐深,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唱起了对歌。在女孩出嫁前的这个夜晚,篝火不会熄灭,歌舞不会停歇,欢乐将会持续通宵…… 第二天清早,下起了小雨,小罗玲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出门了,今天是接新娘的好日子,她和几个小姐妹的任务是背聘礼。 按照羌族的传统婚俗,“花夜”第二天,新郎家的迎亲队伍一早就要到女方家迎亲,随行的亲朋好友都会背上送给女方家的聘礼。还有两个来迎亲的女孩,必须是没有结婚的,是新郎的妹妹或者堂妹,她们背上的背篼里,装着的一般都是两瓶酒、一把木梳、一张红盖头、一副耳环、坠子、三尺红头绳及两个直径50厘米的月亮和太阳面馍。不过,现在风俗有些变化,聘礼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了,除了传统的被盖、衣物、肉食等,连洗衣机、电冰箱等现代电器也在聘礼之列,由身强力壮的亲戚背着送了过来,以显示男方家的经济实力及诚意。 新郎进了新娘家门,一对大红喜烛高高照亮,在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下,一对新人举行了拜堂仪式。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在传统之中已经多了点现代气氛,闹新房也有了些新花样。 在一片热闹的唢呐声中,新娘被新郎接出了门,迎亲队伍中又加入了女方家的亲戚,更加壮大了。村子里的亲朋好友端着米酒一路迎候,新娘在亲人的簇拥下终于进了家门,一对新人的新生活就此开始。 新直台村建在邛崃市油榨乡辖区内的南宝山上。联排别墅式的新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片山坡上,家家户户都是两楼一底,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防盗门、水、电、光纤等户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白墙上画着羌族风情的壁画,门前空地上种着蔬菜和花草,道路边种上了各种绿化树,绿地里点缀着木头搭成的凉亭,还有很多崭新的健身器械,整个村子就像座城市公园。 老人们围坐在凉亭里,吧嗒吧嗒抽着叶子烟,摆着热闹的龙门阵;孩子们都在山下的寄宿学校读书,所有费用全免,现在放暑假了,孩子们整天就在村子里追逐,在以前从未见过的健身器械上玩耍。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当地政府对这些来自汶川的受灾群众的就业都有优惠政策。 这样的村子,这样的生活,似乎已经远离了汶川家乡,不过,老人们还是有点怀念过去的日子,“原来山上的土好啊,长的玉米都比这里的个大,味甜。” 新村庄,新生活,当地政府早就为村民们规划好了将来的发展。每家每户都分到了人均2.5亩的土地,农业部门为直台村引进了特色农产品紫色马铃薯,经济效益比普通土豆高。一亩地能产紫色马铃薯4000斤,除去种子、肥料等成本,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 新直台村地处南宝山,风景秀美,植被丰富,空气清新。当地政府打算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带有羌族风情的旅游景区。村庄周边山上已经开垦出一片片茶园,几十万株茶树已经长出新芽;村民分到的土地,多数种上了优良的猕猴桃树。等到茶园和果园成了气候,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品新茶,摘水果……如今,南宝山至花水湾旅游环线和南宝山直台村6.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已经铺好通车,村里的第一家具有羌族风情的农家乐“羊角花羌寨”也已经开张迎客,不少家庭也在准备把自家新房改建成家庭旅馆,相信过不了多久,直台村就将迎来更多的游客。村支书陈云德还打算把村里懂得羌族传统乐器的老人组织起来表演,请在家的羌族妇女绣一些花鞋,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二来可以为村民增加一点收入,这样也能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点力。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云上的民族”之称,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后来,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陆续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拥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以歌谣和音乐等口头文化代代相传。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一种古老的六声湛双管竖笛,以及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桃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图案的题材多取决于大自然中的花草乌兽和吉祥如意的纹饰。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羌族民居等羌族建筑受到大面积破坏。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汶川萝卜羌寨、北川小寨子沟等羌族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其他羌族民居也大多数倒塌,几乎毁损殆尽。此外,这次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影响。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如执行人神交往的“端公”的法器,羌族服饰、乐器等被埋或遭严重毁损,部分

【年份】2010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