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汉字 其实很好玩
【类型】期刊
【刊名】数字商业时代
【摘要】采访·撰文/吴晓蕾王楠楠 画面中是一首关于兰花的诗,不光需要你诵读,在读的过程中,用手滑过一个个汉字,随着你的手,汉字化成一朵朵花瓣儿,诵读完毕,一首诗化为花瓣跟着你的脚步向前行,再慢慢聚集形成一朵大大的兰花。这样的一个过程,汉字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字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你还没体验到的美。 这是台湾青鸟新媒体艺术负责人林俊廷在“两岸汉字艺术节”上演讲时做的一个视频。在视频中,他展现了对汉字的视觉理解,并将动态的美感直接融入古老的汉字当中,让在场的很多人发出惊叹,原来汉字不仅是用来书写的,它的艺术包含太多,甚至还有很多我们还没有想到。 古老的“活文字” 2010年5月,在朗朗的“弟子规”声中,第一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孔庙隆重举行,现场八位艺术家泼墨挥毫,写下“汉字艺术源远流长了八个大字。这次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从9月中旬开始,两岸将开始举行一系列与汉字相关的文化活动。活动包括“书写·汉字:汉字艺术万人书写、创意表演”、“神话·汉字”:汉字艺术专场演出。在整个活动期间,主办方会举办系列展览和演出活动—一“感知·汉字:发现文字之美展”、“追忆·汉字:典藏文明之光展”、“雅尚·汉字:翰墨千秋书法展”、“意韵·汉字:汉字艺术印象展”、“乐活·汉字:汉字创意生活展”。同时还将举办系列互动活动,包括“领秀·汉字:汉字的创意服装秀”、“开卷·汉字:高校汉字艺术讲座”、“问道·汉字:两岸书法艺术论坛”。 我们每天都使用着的汉字,被誉为“活的文字”,经历了上千年,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呈现为—部涵盖社会、历史、时代、人文的中华民族文明史。 自从1985年“新文化浪潮”开始,汉字就有了新的艺术发展方向。据说70年代日本的书法家来中国访问,曾扬言中国书法已经不复存在,虽然中国是书法的老家,但是再过20年,就要到日本学习书法了。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的中国书法家对这段故事都有记忆,而更多书法家则是因为知道了这件事,受了刺激,才开始进入现代书法界的。 中国国家花园书法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先生谈到了这件事情给他的刺激,他说“虽然我没有马上开始写字,但是我一直关注着中国书法。” 而著名书法家马承祥先生则走得更早、更远,他完全吸取了汉字的“视觉”功能,将绘画和书法结合起来,出版了《马承祥·现代·书法>作品,在80年代~ 90年代这一期间,提出了汉字艺术的概念。如果说早期“汉字艺术”还源起于中国艺术的“书画同源”,而从古千先生的作品开始,则完全回到了“线形艺术”,他的作品几乎看不出汉字的表现,完全以线条来阐述汉字的艺术感。到现在为止,“线形”还是汉字艺术所追求的一个方向。 当代艺术家张大我先生对中国书法研究透彻,从而揣摩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现代汉字艺术。只是他并不希望把自己称为“汉字艺术”家。他认为艺术是多重的,他不希望框住自己,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艺术层面上发挥,至于是不是“汉字艺术”,他觉得无所谓。但是他并不否认自己的作品,很多都是从汉字出发的,他喜欢别人称赞他“舞着线团梦游”。 艺术可教 如果说从马承祥先生开始对汉字的理解还在于他的“表象”形式,而从古千先生再到濮列平老师在北京大学资源管理学院开创的“汉字艺术系”,汉字能表现的已经不仅仅是“表象”这么简单。 但是什么是汉字艺术呢?可以理解为“用汉字来艺术”。 濮列平是当代汉字艺术的开创者,他会被人们记住的事情是:他认为艺术可教!2005年他在北京大学资源管理学院开创了“汉字艺术系”,是国内第一个以汉字作为创作元素的艺术专业,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已经两代毕业生。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一完全开放式。他穷极身边所有的能人异士,只要能与汉字搭上关系的,他都请来给学生们上一课,让学生们全面了解汉字,从而在创意上打开思路。比如说建筑与汉字的关系,比如说服装设计与汉字的关系。这里无法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正确,但是这样开放的教学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当然濮列平老师也谈到他一直在摸索教学的方向、积累教学经验,汉字艺术是一门新的课程,他希望尽快写完一套汉字艺术的理论书,作为教学的课本。 汉字艺术系成立到现在差不多5年的时间,已经有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处于一个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他们对汉字艺术有自己的了解。2009年9月毕业生在北京当代艺术馆展出了他们的毕业作品,这个作品展在社会的反响可能并不大,但是在艺术圈内的确成为一时话题。北京艺术馆馆长李铁军说:“这批学生能够将汉字艺术传下去,他们接受能力很强,是创业史上的一批种子。” 汉字能跳舞 学生们的作品形式很多,有书法、有绘画、有雕塑、有装置作品,从这些作品中都能看出汉字的形、意和更深的思想。还有一种艺术与汉字结合起来,一动一静皆是风景,那就是舞蹈。 事实上汉字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很早就有,最壮观的一次要算是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其中有个舞蹈片段是草书脱胎出来的。如果那次仅仅是一种尝试,之后中央芭蕾舞团费波的舞蹈“揽镜自照”则更深刻地演绎了中国汉字的美。 “揽镜自照”这个舞蹈的主题,费波选择用草书来诠释。从草书的形态来说,它和身体更为接近,有更多流线性的东西。而草书内在流动着一种力量,是书法的爆发力,它的流畅度,还有它在笔触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墨汁色彩的淡和浓,都体现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动率,而这种动率很现代。 舞台上舞者以身体临摹书法,展示出内敛遒劲、又充满抑扬顿挫的动作,这些与书法名家挥毫间的那份洒脱、酣畅淋漓是一脉相承的,书法和舞蹈所留下的痕迹,都是用“气”来引导身心合一。 费波承认学过一点书法,并一再说自己写得并不好。但是他对字体有很好的理解。他说:“我看到不同的字体都会很冲动。”费波最喜欢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认为他的字和很多人的字不一样,充满了力量和劲道,而且是在一个限定的框架中形成的力量,不像狂草和行草那样毫无顾忌,总之有不同的质感。 无独有偶,在此次“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台北舞蹈名家许芳宜表演了现代舞《敬·静·境》,同样是以舞蹈体现汉字的美感以及动率。 费波曾经提到,米芾的字和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舞蹈有不同的质感,有带有棱角的、有流畅的,同时也有舒缓的。“中国书法具有独特性,台湾的林怀民老师已经做了一些关于书法的东西,我想书法还有更大的空间去放大它的艺术性,这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费波认为汉字的发展空间是无法想像的。 多媒体汉字 “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之后,两岸数十名书法家、艺术家、设计师一起探讨了汉字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表示出了他对汉字艺术发展的担忧:“现在是网络时代,没有人再写汉字了,我们多想把孩子们从电脑前拉回来,让他们重新书写汉字。”田青的想法几乎是所有老一辇书法家的担忧。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科技改变了生活的节奏及形态,书写汉字的方式及工具也经历了从软笔、硬笔到电脑输入的时代衍变,而最终书法会成为过去,没有人再能领会软笔带来的线条的魅力。 关于这一点,来自台湾、任博理基金会执行长的陈浩先生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变化是必然的,但是这个变化带来了新的人机(人与电脑)关系、新的媒体关系、新的消费关系。他尤其认为触摸屏的发展,是未来发挥汉字文化特质的一个很好的媒介。他以iPhone举例,触碰开启了汉字新纪元。iPhone是一个平台,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也许孩子们再也不会拿起毛笔,但是触摸屏可以让他们在屏幕上再次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尤其是外国人,如果“永字八法”可以让人在手机上模拟实行,想想汉字的推广就不会仅仅是华语国家和地区。 陈浩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汉字艺术的,在此次“两岸汉字艺术节”准备期间,台湾方面的主办方找到他,希望他能够从多媒体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未来的发展。这个命题让他和他的团队足足想了三天,之后他发现汉字和多媒体之间是完全分不开的,而且多媒体的科技能够让古老的汉字展现新的魅力。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还想着把孩子拉回桌前拿着毛笔写字不是不可能,是不太容易,但是科技发展是一定的,所以要做的事情必须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做这个演讲稿的时候,发现触摸屏带来的是全新的感受。”陈浩说让不懂汉语的
【年份】2010
【期号】第12期
【页码】105,108-111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夕颜·玲珑 年份:2007
- 2、中纪委在哪里“双规”贪官? 作者:小月 年份:2011
- 3、与曹云金一起下厨 作者:赵杏儿 年份:2013
- 4、一边草间战斗,一边弥生哀伤 作者:王泰白 年份:2014
- 5、一座为音乐而生的城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
- 6、望外 世上最完美雕塑 可能被一条裂缝毁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