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中的“真伪陷阱”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谢亲 Alice 

【刊名】淑媛

【摘要】在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瓷瓶最终拍得2.53亿港元,而整场拍卖额高达30.8亿港元的成交数字也在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和心脏。市场热度如此之强,却也有不和谐声音传出——前段时间曝出俄罗斯石油巨富维克托。斐克塞伯格栽在了艺术品拍卖上,花巨资拍到的油画,却被多个权威博物馆认定为赝品。该怎么面对拍卖中的真伪纠纷?拍到赝品又该如何呢? 在艺术品拍卖看似一片欢呼雀跃的大好形势中,却有人欢喜有人忧,捷报传来的同时拍卖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谴责。英国观察家不久前曝出,经专家鉴定后发现佳士得等知名拍卖行与交易商,近年来在全球各地成交的20世纪重要画作中竟有30多件是赝品,总金额超过3000万英镑。 而这一切都是源自艺术品收藏、拍卖已逐渐成为了中产阶级以及富豪们—掷千金和投资的不二之选的缘故,而在中国拍卖市场,这热度自2009年的几件亿元拍品拍出之后,就一直高温不退。 中国拍卖的前世今生 从清末兴起的第一次拍卖到现今拍卖市场的火热,如今正逐步暴露出市场火热下的弊端。 光绪末年,北京的东郊民巷是外国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常将回国前不愿带走的衣物、家具送到洋行出售,崇文门大街上的鲁麟洋行里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大堂的桌子上常站着一个伶牙俐齿的伙计,左手拿着木板,右手拿着木槌,吆喝着要出售的商品和价格,买主当场喊价竞争,出价最高者胜出,一锤定音。

【年份】2010

【期号】第2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