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未与圆明园历史 影像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作者】徐家宁 

【刊名】收藏界

【关键词】 影像 历史 康熙年间 圆明园 北京城

【摘要】编者按: 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年,为此,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和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在8月主办“残园惊梦——奥尔末圆明园历史影像”展,用12帧奥尔末拍摄的圆明园底片冲洗出72幅大型照片,清晰展现了西洋楼遭劫后的残容遗貌。为纪念在战火中消失的这座汇集中西文化的皇家园林,我们在此以徐家宁先生所撰专文向读者介绍该展。徐家宁先生从事圆明园历史文化研究多年,他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还原昔日王庭至极至美的景象,以及了解这12帧作品在战火中的神奇经历。 北京徐家宁 王至诚的信 18世纪旅华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年)1743年写给达叟先生的信于1749年在法国公开发表后,立即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反响。信中对圆明园这座“中国的凡尔赛宫”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正处在一股“中国热”当中的欧洲人被深深吸引,西方古典主义视线中的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从东方神秘之境的虚幻中走出来,以帝王宫苑这一最极致的形式在西方人眼前展开。 王致诚当时是乾隆皇帝宫中的御用画师,这使得他可以在圆明园中自由往来,仔细观察体会这座“万园之园”中的美丽景致。在他的信中,那大得令人惊叹的圆明园里,殿字楼阁、亭台轩榭、山石桥梁、溪泉湖海,处处美不胜收,“无论是构思设计,还是营造施工,无·不宏伟壮观,绚丽至极。” 王致诚的信写于1743年,欧洲人读到达封信已是六年后,当他们通过那一行行文字在头脑中勾画一个别样的东方园林的时候,万里之外的圆明园里,一座他们熟悉的巴洛克式的建筑已经竖立起来。自视天下共主的乾隆皇帝,在自己皇家宫苑的一角,打造了一座空前绝后的西式园林。 百年建园 北京城西北的西LLI脚下,自辽金时代起就因其秀丽的风光成为众多座寺庙和苑囿的所在。明神宗时,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在今圆明园以南、北京大学以西的位置上建造了“清华园”,园内有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决定在畅春同以北不远处兴建一座新的宫苑,这座宫苑被命名为“圆明园”,不久后赐给了皇四子胤稹,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 胤稹作为皇子,获赐的圆明园规模并不大,在完工时也不及后来面积的一半,雍正继统之后,圆明园取代畅春园成为皇帝的常居之所,因而开始了扩建。1724年,即雍正登基的第二年,他批准在园内加建多座建筑,以满足在园内处理政务的需求。至雍正朝末,圆明园的基本布局已定型,主要景观达到三十余处。 乾隆皇帝继续以圆明园为最主要的帝王宫苑,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扩充园子的规模极为热衷,除完成圆明园四十主景外,还修建了许多新的殿阁亭榭,并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将园林继续东扩,营建了完全以游乐为主的长春园。 长春园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以及在1860年(咸丰十年)圆明同被焚时囚身处湖心幸免于难、却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毁于庚子之难的“海岳开襟”,这是长春园内最壮观的建筑之一。在长春园的北端,有一片统称西洋楼的西式建筑群,这片占地长约750米、宽约70米的宫殿和园林,面积只占整个长春园的一小部分,然而今天关于圆明园在人们脑海中图腾般的印象,却来自这里。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后,乾隆将原属大学士傅恒的园林宅第绮春园及邻近的两座小园林春喜园和喜春林并入圆明园。 乾隆驾崩后,继位的嘉庆皇帝开始大规模营建绮春园,以取代日渐凋零的畅春园作为后妃们的居处,至此圆明三园的格局正式形成。之后的道光皇帝在圆明园中建造了新的寝宫慎德堂,因喜欢看戏,还新建了许多戏台,至咸丰时,国势衰微,强敌压境,不仅无力再做新的营建,连维持现状、守成祖业也不能,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10月18日,燃起的大火让圆明园化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的10月7日,九州清晏、长春仙馆等处就已经被夷为平地。不过由于圆明园面积巨大,建筑分散,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建筑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的查勘,园内尚存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大宫门、正觉寺等13处建筑,此外西洋楼众建筑多由石材和琉璃建造,虽在大火中燃去屋架等木制构件,主体却相对完好,并未倾塌。 慢慢倒下的废墟 大火之后的圆明园成了一座废园,一些建筑逃过劫难,在焦土上留存下来,西洋楼虽遭破坏,也远不至后来人们最常用的那个词——断壁残垣的程度。建筑是有生命的,精心呵护可百年长存,一朝无人照看,就离土崩瓦解不远了。 谐奇趣和黄花阵在大火后依然完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还三次到黄花阵游览。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主体建筑也完好,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也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当时的景象虽然苍凉,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残迹也相去甚远。大火之后虽有军队和太监守卫着这片废墟,但盗掠与破坏从未停止,相比那些一次性化为灰烬的木结构中式建筑,西洋楼是在荒废中一点一点倒下去的。 园内的铜饰多数都在联军洗劫的时候被掠走,荒废之后,精致的石刻构件成为盗取的对象。守园太监参与盗卖活动,很多装饰构件被移至别处。1900年庚子之乱时,残存的西洋楼再次遭到土匪、流民的大肆破坏,清亡后,圆明园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大量石材被任意盗拆,到上世纪40年代日寇占领时期,大部分西洋楼已经被彻底破坏了。 恩斯特·奥尔末姆,直到1927年逝世。 奥尔末于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在北京海关任职,他来到北京的时候,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已经十二年。然而这座光华不再的荒园还是给奥尔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是建筑样式中西结合“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最喜爱的琉璃做装饰。他在日记中对西洋楼使用了大量的溢美之辞,相比之下他对其他景观的记叙则相当平淡。 “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 摄影术来到中国时圆明园还是一片华美的乐园,它无双的美景却没有在照片上留下一丝光影,最早为圆明园拍摄照片的重任,在圆明园已变成一片废墟时,才不经意地落在了一个德国人的肩上,那就是恩斯特·奥尔末。 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 1847年出生于汉洛威王国(The Kingdom of Hanover,今属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附近的伯瑟恩(Betheln),是一名旅馆老板的长子。十几岁时他加入一支商船队前往中国,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他的船在中国海岸遭遇失事。1867年左右他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换了一份工作,从1868年5月开始,他进入大清海关工作,并按照海关职员的惯例起了个中文名字“阿理文”。在接下来的46年里他一直供职于中国的海关系统,从厦门到北京、广东、青岛,职位渐获提升。1914年退休后他与妻子一起回到希尔德斯海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奥尔末,1898年。 奥尔末是一名摄影师,摄影9币总会去捕获喜爱的风景。在北京期间奥尔末凭借入职海关前的专业技能拍摄了多少北京的照片不得而知,但最终让他为人所铭记的是,他留下了迄今为止巳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圆明园的照片。 奥尔末的十二张底片 恩斯特-奥尔末去世后,他在中国期间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捐赠给了家乡的罗默尔一佩利扎乌斯博物馆( Roemer-Pelizaeus-Museum),成为该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在他的遗物中还包括12张玻璃底片,内容全部是圆明园西洋楼,对比托马斯·查尔德的照片,可以确定这组底片的拍摄时间早于查尔德拍摄同样题材的1877年。 这十二张底片分别是: 1.谐奇趣南面 在谐奇趣南面海棠形水池东边向西北方向拍摄。谐奇趣主楼的南立而和东立面基本完好,但楼内木质房架被烧毁而导致屋顶坍塌。主楼前面水池中的铜雁、铜羊也不知所踪,水池内长

【年份】2010

【期号】第8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