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忆江南 宁波博物馆藏明清竹刻艺术展
【类型】期刊
【作者】应宗华
【刊名】收藏家
【关键词】 江南 艺术展 江西省博物馆 馆藏 雕刻技法 宁波 明清 竹刻
【摘要】口应宗华 竹忆江南——宁波博物馆藏明清竹刻艺术展于今年1月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99件作品,涵盖了明清竹刻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不少是历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用刀错落犀利、刻画细腻传神,通过不同的竹刻技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刻竹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精湛高超的雕刻技法。 一竹刻艺术的兴起与日趋成熟时期 明中后期嘉靖、万历至崇祯时期,是我国竹刻艺术的兴起与日趋成熟时期,此时的嘉定地区,由于受到传统的“吴门画派”所倡导的文人画风的影响,一些颇具文人气质且精通书画的雕刻家,以刀代笔,书画兼容,开始以竹刻为载体,创作出各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竹刻艺术品。朱鹤就是这些竹刻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他被后人称为“嘉定派”竹刻艺术的开山鼻祖。从此,中国的竹刻艺术真正兴起,并且在朱氏门内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相传数百年的“嘉定派”竹刻技艺。在朱氏家门,子承父业,代为相传,竹刻艺术由祖辈朱鹤开创,至子朱缨时不断发展,而至其孙朱稚征时则已日臻完善和成熟。到朱稚征时,嘉定竹刻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三种雕刻技法,即深刻兼透雕法、高浮雕法与圆雕法。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竹刻艺术发展的特点,都集中于朱氏三代为发展主线,完整地展现了嘉定竹刻艺术日趋成熟的发展进程。 明无款竹根雕松鹿杯 高12.2、口宽17.3、底宽10厘米 此件竹杯敞口呈椭圆形,微凹底。杯体雕成老松巨干一截,底部生一松枝,虬枝繁茂,围抱巨干,松针团簇,构成一体。松下一对母子鹿,宛若长途跋涉而至,幼鹿已不堪疲惫,正伏肢小憩,而前奔之母鹿则似有觉察,举蹄欲前又止,回首关注小鹿,目光中充满关爱。 作品采用高浮雕、镂雕、镶嵌等多种技法,刀法犀利,形象地表现了老松的苍古。同时,该件作品题材生趣,充分实现了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双鹿眼睛以及犀角镶嵌,更显得形神兼备,温情洋溢。 明李流芳行草《蝶恋花》词臂搁 长30.7、宽6.6厘米;厚0.7厘米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香海、泡庵、泡庵道人、檀园、檀园老人、慎娱居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安徽歙县人,寓居江苏嘉定。 臂搁以深刻技法刻行草苏东坡《蝶恋花》词: “梅子黄时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风渐杏,多情却被无情恼”。题款: “唯翁道兄,戊子春日李流芳书于玉峰。” 明于蓓秋塘浮游图臂搁 长20.3,宽5.8、厚0.6厘米 此件臂搁为目前国内存世留青竹刻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作品。作者于蓓,字季銮,晚号“禅学道人”,明万历年间江苏金坛人,活跃于明万历年间。工山水,善行楷,长篆刻,作品风格清秀静雅,色泽湿润。 臂搁中刻画山水亭阁人物画面,是以留青技法在极薄的竹皮青筠上以极浅浮雕刻绘。图中水阁瓦楞,凭栏刻写,工整细腻如同界画;山石以轮廓堆砌,再以披麻皴写出,层次分明,而竹皮青筠则主要留存于山石、板桥、树冠、舟船、人物之中。右上方题刻: “久怀浮海意,偶触济川心。一艇方塘绕,杳然秋水深。”落款“癸丑之孟冬日,禅学道人无历”,下钤一印。 明三松款空山听松图臂搁 长9.5、宽6.5、厚1.1厘米 朱稚征(1570-1650年),号三松,江苏嘉定人,朱缨次子,活跃于明天启、崇祯年间。刻竹传家法,技艺更臻绝妙。所刻笔筒、臂搁、香筒、佛像、螃蟹、蟾蜍等,皆极受时人称道。后人学其风格者甚多,如秦一爵、沈汉川、沈兼等均受其影响。 此件臂搁描绘的主题画面是空山绝壁,苍松盘虬。松荫下,一身着宽袍广袖的高士,抚须而立,极目远眺,提耳聆听,神情专注,似闻松风阵阵,呼啸山野。右侧山石上阴刻“己巳春仲,三松”。 作品以深刻透雕法表现出山石空灵奇绝的同时,又以圆雕法刻人物、松树,使其能半脱山石上下活动。整件作品层次丰富,颇有进深感,独特奇妙。 二竹刻艺术的全面发展时期 明末崇祯到清康熙早中期,是我国竹刻艺术经历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明末清初之际,社会政局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纷扰繁杂的社会局面使得一些文人雅士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强调个性解放和自我意识的发挥,由此也推动了竹刻艺术的长足发展。竹刻艺术除在以嘉定为中心的邻近地区流行并发展以外,周边的金陵等地区,也出现了雕刻技法迥异于嘉定派的新流派,这其中又以濮仲谦开创的“金陵派”和张希黄开创的“留青派”为代表。虽然“嘉定派”仍然是这一时期竹刻艺术发展的主流,但“金陵派”和“留青派”作为新开创的竹刻技法,依然为竹刻艺术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仲谦款松荫赏画图竹尊 高9.9、口径4.1-4.9厘米 濮澄,原复姓濮阳,字仲谦,江苏金陵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初尚在。刻竹有巧思,善选材,好以竹之自然形态因材施艺,取其盘根错节,略加刮磨便能卓然成器。他开创了以浅刻或刀法简约为代表的“金陵派”技法,成为“金陵派”竹刻艺术的创始人。他追求天然浑朴的自然风格,不以工胜而更注重神韵,造就出外形质朴稚拙,但内涵秀美、韵味古雅的艺术意趣。 此件竹尊高三寸许,用老竹根以高浮雕技法制成;雕一古松虬枝,古干霜皮磥硐,其下有二老者展视一画幅,一老者在旁同观,身后二童,一童持杖侍立,一童旁立,眉目各有不同,松干上题“仲谦制”三字。 明秦一爵竹根盘松杯 高9.1、口宽11.9、底宽6.6厘米 秦一爵,江苏嘉定人,活跃于明末崇祯年间,刻竹师从朱稚征,但能灵活地融入自身的创作元素,因平时极看重自身的技艺,不肯轻易为人雕刻,故传世品绝少,此件圆雕盘松杯是秦一爵难得的传世佳作,更显弥足珍贵。 盘松杯采用高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杯体雕成老松一截,两松枝由口沿向下垂延曲折,与主干巧妙结为一体;松针团簇聚于枝头,背面密布鳞皴瘿节。外底部中心镌有“爵”纹。刀工犀利,线条劲挺,松针精细,松皮鳞皴分明。从杯口镌刻的铭文来看,清道光年间此杯曾为金石名僧释达受所收藏。 清张风右军挥毫图臂搁 长26.9、宽8.9、厚0.7厘米 张风(?-1662年),字大风,号升州道士,又号上元老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明末清初画家、诗人,擅画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兼工篆刻。 臂搁以皴擦法刮划出岩壁与山坪,一人身着宽长袍,右手提笔高举,于岩壁上奋笔疾书,左手拢袖背于身后。人物脸部浅刻细腻,衣纹线条转折劲挺。阴刻行革诗句指明其为王羲之(字右军)。岩壁右上方钤三篆书方印:阳文“张风”、 阴文“游艺中原”与“上元老人”。从臂搁的风格看当为其晚年清顺治间所作,阴刻的竹刻技法深受濮仲谦“金陵派”风格影响,是迄今仅见之张风竹刻作品。 清吴之瑶静听松风图臂搁 长24.5、宽7.6、厚1厘米 吴之瑶,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江苏嘉定人,后徙寓天津,活跃于清康熙年间。早年刻竹师法朱氏,并深得其神髓,中晚年因创雕“薄地阳文”新技法而成为开启一代竹刻艺术新风的竹刻名家,被誉为继三松之后嘉定派刻竹之第一高手。 此件臂搁是清康熙年间“嘉定派”竹刻名家吴之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主题画面雕一巨松,表皮鳞皴瘿节密布,树干自左向右伸展,斜偃出画面;高处一松枝横斜而下,枝干劲挺,枝柯蟠屈相交,两簇松针团聚其上,高空薄云飘浮。松荫下,一高士剑眉长须,头戴幞巾,身着广袖长袍,左手抚靠松干,凝神伫立,恰似静听松风。右下侧阴刻行书“吴之瑶制”款。 清刘起梅花图臂搁 长19.9、宽6.3、厚0.7厘米 刘起,字韩抒,号昌复,晚年自署可笑老人,江苏嘉定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补
【年份】2010
【期号】第5期
【页码】17-22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夕颜·玲珑 年份:2007
- 2、中纪委在哪里“双规”贪官? 作者:小月 年份:2011
- 3、与曹云金一起下厨 作者:赵杏儿 年份:2013
- 4、一边草间战斗,一边弥生哀伤 作者:王泰白 年份:2014
- 5、一座为音乐而生的城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
- 6、望外 世上最完美雕塑 可能被一条裂缝毁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