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到雕塑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5

【类型】期刊

【作者】郝岚 

【刊名】世界文化

【关键词】 雕塑感 编辑出版 诗歌 阿波罗 新视野 造型艺术 灵魂世界 作品 里尔克 罗丹

【摘要】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而作为赋予手中艺术品以物的存在意义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过程中也开辟了自己的物的世界,这物的世界填补了精神危机的空白。 此时的里尔克看到的是巴黎的肮脏、贫穷、冷漠、死亡,是令人厌恶的“恶之花”。以巴黎为背景的《布里柯随笔》开篇便充满绝望,“人们来到这里,为了生存,而我却认为,这里正在死去”,面对这样的丑恶,诗人感到“恐惧”,并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对精神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因为里尔克发现在标榜文明的大都市人类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这完全不是自己早期诗歌创作的追求,在这样的现状面前那些忧郁的心灵的呻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但这“恐惧”并未使他逃离,在一封致莎乐美的信中他提到波德莱尔的《腐尸》,说此时他真正理解了这首诗,面对这可怖的存在物,不能挑选,也不能拒绝。

【年份】2010

【期号】第12期

【页码】22-23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