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龙:潜水改变人生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世界体育用品博览

【关键词】 培养专业人员 大城市 种植面积 南方共同市场 发展迅速 鲜花市场 出口国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花卉种植业

【摘要】文/唐艳丽 谭晓龙, “北京潜水人”俱乐部发起人之一, “北京潜水人”俱乐部负责人。国内培训的第一个业余教练,拥有CMAS-CUA 3 Stars(三星级教练最高级)、PADI MSDT(名仕潜水员训练官)、IANTD(混合气技术潜水教练)等教练资质。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员,但这并不妨碍他把业余时间奉献给潜水运动,并从一个骨灰级玩家成长为竭尽全力指导更多人更好地去享受这项运动的专业级教练。 他说, “潜水只是一种媒介,通过潜水,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不堪回首的第一次 谭晓龙对潜水最早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见海边有人“碰海”——这是青岛当地话,意思就是人憋口气一下扎到海里去捞海产。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只觉得神奇,等他自己真正第一次体验到潜水,已经是在1996年前后了——潜水在当时还是一项昂贵而稀少的运动。 事实上,那次潜水经历并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噩梦。 那时他还是一个潜水爱好者,虽然连BC(浮力调整器)、潜水仪表、空气压力调节器等专业的潜水装备都没见过,但学完初级课程的他已经满怀激动地和其他爱好者一起跟随潜水公司去往葫芦岛准备下水实战了。一上船,他就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船老大喝得满脸通红醉醺醺的。这可是一船人的性命啊。喝成这样,能开船吗?疑问提出,俱乐部经理扔过来一句:你不懂,这里的人不喝酒开不了船。虽然内心仍然忐忑,也明白坐这种人开的船风险极大,但潜水的诱惑战胜了理智,他也怀着侥幸心理和所有人一起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潜水体验。现在看来,当时的各种解释其实都只是为了实现这次行动找一个借口。 船离开了码头向海岛驶去。 随后发生的一切让船老大的酒醒了,也让这次出行成为谭晓龙潜水生涯里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船开一个多小时后,天气突变,一时间风起浪涌,许多人的身上被海浪打湿,看着浑浊的海水和在海浪中飘摇的小船,大家建议放弃潜水赶紧回去,但是船老大还要强行靠岛。浪越来越大,小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水中的礁石若隐若现,小船若撞上去,后果不堪设想。见此情景船老大的酒也吓醒了,赶紧掉头往回撤。 晚上在住处聊天时教练告诉他们,当时他想让大家穿上潜服,“万一船出事了,潜服能让大家漂浮在水面上,还能保暖,等待救援的时间也能长一些。”听完这话,大家一愣,才知道当时有多危险。问教练为什么当时已经预见到这些危险却没有说?教练很为难,他只是个打工的人,那样说会惹老板不高兴。 第二天潜水,由于装备简陋,没有仪表,而且只能两三人合用一个气瓶。教练带着谭晓龙和另一个潜伴下水,当背着别人使用过的气瓶,跟随教练跳进浑浊的水里下到水底,还没看到什么海底景色,气瓶就没气了,水下太混打手势又看不见,只得拽着教练急急匆匆回到了水面。幸亏当时水不是太深,否则在那种情况下,还不知是否能坚持到安全返回。 这次糟糕的经历让同行的很多人从此放弃了潜水,也让谭晓龙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再潜水。这件事情深深地影响了谭晓龙,让他去思考用什么态度去潜水,如何看待潜水,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自己。 变身潜水教练 谭晓龙和他的朋友们经过总结,认识到不是潜水这项运动不好,只是他们选错了提供服务的潜水公司。认识到了这点,出于对潜水运动的热爱,他们继续投入到了这项运动中。他和朋友们自发地去了很多地方潜水,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虽然潜点有教练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事情一旦自己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由于知识匮乏,在国内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也很少,谭晓龙和他的伙伴就托朋友从国外带相关书籍回来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水清有时候水浑,为什么有时候水流很大有时候又很小,什么季节刮什么样的风,风对不同的潜点的影响,不同水温有不同观赏生物……那几年北京周边的水库都留下了他们的潜迹。他们还经常利用双休日,自己带着加起来几百公斤重的设备,星期五的晚上连夜开车去青岛、烟台或者大连,然后迎着初升的太阳下水,周日的中午再开车往回赶,半夜回到北京。那些日子虽然非常辛苦疲惫,但是心灵完全放松到另一个空间。 2000年,他与另外17位“潜水同好”给自己的小团队起了个名字,叫“北京潜水人”,为了让潜水爱好者能有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组建了“北京潜水人”网站。 “北京潜水人”是北京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家非盈利的实行会员活动AA制的潜水团队。为了让更多的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潜水培训的细节,他们第一个在国内网站上公开了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的课程和准则,使潜水爱好者明确地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怎样才达标,减少了商业潜水公司在教学当中的不良行为。 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他们需要在理论知识、水中技巧、装备维护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他深知,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光凭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谭晓龙自费去参加了教练员的资格培训考试。他学习的原始动力仅仅是:在大家玩潜水的时候,总得有个人懂,总得有个人知道潜水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解决方案。十多天的集训,每天上课经常要到晚上10点,回去还要做作业,早晚各800米的蹼泳课,谭晓龙一节不落。因为那个严肃的台湾教练曾说,作为教练员,你随时面临去帮助别人,这是你的基本功。如果你连自救都成问题,怎么去救别人? 从纯粹的潜水爱好者变身教练,对于谭晓龙来说,当时算是不得已为之。不过这次转折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跨人教练行列,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除了知识面更广,教练员更多地还需要关注活动的规划、合作的服务商、服务商提供的的设施和装备,判定学员的性格,观察他们的行为细节,预估他在水下会有哪些问题,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解决在下水之前。还要学会利用会员的性格差异和体质差异来限制或者帮助他们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了解天气、潮汐、水生物,航运等等常识。教练员不仅自己要懂,还要掌握适当的方法,让学员能够快乐、安全地学习潜水,这些对我来说是一种转折。” 非盈利机构的生存意义 “北京潜水人”的会员们这些年来去过马来西亚、斐济、菲律宾、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红海、印度尼西亚、古巴、哥伦比亚、墨西哥、美国、巴哈马、关岛、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帕劳、泰国、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色列、斯里兰卡……在中国艺术摄影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会员协助中国潜水运动协会参加了在平遥举办的主题为《还能持续多久的美丽》的水下摄影展,这也是国内的摄影爱好者团队第一次参加的综合性的国际摄影展。 他说, “北京潜水人”定位在非盈利的发展模式,希望能用更中立的角度来介绍和推广潜水活动。 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谭晓龙看到了国内休闲潜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深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潜水行业的一些隐患。 “北京潜水人”成立之初,谭晓龙就把它的功能定位为咨询和指导,“由于非盈利的定位,能更中立地告诉潜水爱好者怎么选择服务商,怎么选择俱乐部和教练,怎么少走弯路,怎么更好地去享受这项运动。我们在网上建立潜水图书室,公开潜水标准,只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他强调的是, “北京潜水人”和潜水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潜水公司是带你去潜水, “北京潜水人”是实现爱好者的梦想。 生物学家史达克博士曾这样形容潜水: “就像我们穿过一面魔镜,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谭晓龙说,当你潜入一个纯粹的五彩斑斓的海底,那种美丽,除了震撼,没有语言能形容。在红海,谭晓龙曾和海豚有过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当时,他和海豚温柔对视,一起慢慢前行,距离近到伸手可以触摸到它们。“当你和它们和谐共处,会发现生命如此美妙。” 记者:潜水运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谭晓龙:潜水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识世界的态度,让我变得有条理,学会多方面看待事情,学会信任和宽容,学会勇于承担责任。潜水讲究配合和分享快乐,这个项目决定了它对人是有筛选的,能最终玩儿到一起的,一定是互相之间有信任、有默契、有责任心的人。在那种环境下,就是把生命相互托付给对方,互相的信任非常重要。其实,潜水只是媒介,它让我们很多的朋友通过潜水相互结识、相互了解,结成深厚的友谊,这些是支撑我一直走过来的最主要的因素。我能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一直在被感染。如果没有这么多快乐支撑我,我可能早就放弃这个项目了。

【年份】2010

【期号】第8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