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雕“清明上河图”:秦仕平的尴尬

日期:2012.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吴丽玮 

【刊名】三联生活周刊

【摘要】泥雕版“清明上河图” 唐山市区以北的丰润区102国道上,我们的车子两次错过了通向麻龙湾度假村的岔路口。顺着路边一块“国持营村”白色牌子的方向,汽车右转扎进一条2米宽的乡间小路。颠簸中我们一度怀疑走错了路,直到连续穿过两座村庄,看见铁道桥墩上刷着蓝底白字的“清明上河图”云云字样,心里才算有了点谱。 从远处看,黢黑的城楼设计更像是一座古装剧的影视基地,两个穿着金色铠甲的年轻人看到有车驶近,跳上门洞前的高台准备迎宾。春寒料峭,整个园区几乎看不到游客。 老板秦仕平搞的泥雕“清明上河图”就在一进园右手边,历时4年,耗资5000多万元。游客虽不多,但还是给雕塑造成了多多少少的破损,这让秦仕平心疼不已。好在泥塑可以修补,而这种维护几乎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泥雕“清明上河图”全长300米,宽62米,按照秦仕平的说法,泥雕和真实场景的比例是2比3。与《清明上河图》长卷式的画幅相比,秦仕平的作品呈现的规模非常有限,2比3的比例也仅限于部分人物和屋舍的再现,同时这种估算也是极其粗略的。 《清明上河图》原作是一幅5米多长、自右向左横移观赏的长卷,画家张择端悉心勾勒出宋代汴京城内外的市井生活场景,如果以柳林、虹桥、城楼这三个标志性的景观为界,画卷可分为三部分:柳林往右是人烟稀少的乡村大地;城楼往左是汴京人流涌动的商业街市;两者之间以汴河为走向展示着繁忙的社会生活,画卷正中的虹桥,是城市与乡村、水路和陆路、人流与物流的交汇点,也是整幅画卷最具戏剧性和吸引力的地方。

【年份】2012

【期号】第1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