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两利文明重光 主持人:樊昌生王上海江西吉安县墩厚镇招仙观遗址发掘简报
【类型】期刊
【刊名】南方文物
【关键词】 庶民 鼻烟壶 流传 皇室 清代 历史 质地 百姓 主线 艺术特色
【摘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西吉安县博物馆 为配合井冈山铁路的工程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大力协助下,调集新余市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和丰城市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5年8月—10月对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墩厚镇的招仙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6月调查井冈山铁路沿线文物点时发现,初步判断为宋明时期的一处古村落遗址。我们在铁路穿过该遗址的红线范围内分A、B两区布5x5米的探方120个,揭露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1座,出土一批陶瓷器标本,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吉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地跨赣江中游两岸。东与吉安市、吉水县为邻,南连泰和县,西靠安福县,北与峡江县、新余市接攘,东南邻永丰、兴国两县,西南与永新县相连。吉安县的形状呈三叉形,墩厚镇处于吉安县三叉交界的中部,紧靠吉安市。招仙观遗址位于吉安县墩厚镇南街村委观前村西北部的招仙观台地上(图一)。台地东面有禾水似玉带环饶流过,台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本次发掘区位于台地的西南角。 二,地层堆积 发掘划分为A、B两区A、B两区属同一台地,地层堆积完全相同,从土质土色可划分为二层,各探方只是堆积厚度不同而已。现分别以A区T26的南壁及B区T12的东壁为例说明。 1.A区T26南壁(图二,1) 第①层厚15~20厘米。灰褐色土,含沙量大,土质疏松。出土少量陶瓦、黑釉瓷、青白瓷和青花瓷等。 第②层深15~20厘米,厚35—40厘米。黄褐色土,含沙量少,土质紧密,呈块状。偶见黑色炭粒和红色烧土粒。不见遗物。 2.B区T12东壁(图二,2) 第①层厚18~20厘米。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沙较多。包含物有绿釉、黑釉瓷、青白瓷和青花瓷等。器形有杯、碗等。 第②层深18—20厘米,厚40~80厘米。黄褐色土,土质紧密,含沙量少,呈块状。偶见黑色炭粒和红色烧土粒。出土有黑釉瓷、青白釉瓷等遗物。 三.出土墓葬 (一)墓葬 1.墓葬形制 本次共发掘11座墓葬(详情见表),其中A区7座(图四),分别编号为05吉·墩·南Ml-M7;B区4座(图三),分别编号为05吉·墩·南M8-Mll。墓葬绝大部分早年被破坏,墓顶不存,只有梯形土坑竖穴墓保存较好。依据墓葬的平面形制及砌筑方法,分为三型。 ★★★ A型,梯形砖室墓。7座。有Ml-M5、M7、Ml0。这类墓葬一般是先挖土坑竖穴,然后用砖砌筑。但券顶不明。 M3墓室平面呈梯形,长218、宽60—80、深24厘米。墓壁用青灰砖顺平铺叠砌,西壁和东壁分别留存6、4层砖。墓底竖向平铺。青灰砖长22、宽10、厚4厘米。墓向西偏北10度。在墓底西距西壁33厘米、东距东壁37厘米处分别置4块青灰砖,为垫棺处。在墓的西壁中间竖放一通陶墓碑,其右侧,即墓葬的西北角随葬l件硬陶壶,用1块薄长方形砖分隔(图五)。 Ml0长方形土坑内用砖砌梯形墓室。长方形土坑长226、宽130厘米。砖砌梯形墓室长215、宽70—80、残深4—64厘米。墓壁用长方形砖竖向平铺砌筑,墓壁残存1—16层砖,砖长26、宽12、厚4厘米。墓为生土底,平整,在北部距北壁46厘米、南部距南壁45厘米处各有一条宽10、深5厘米的小沟。墓向北偏东10度。棺木、尸骨无存。仅发现腐蚀严重的铁钉及酱釉罐(图六)。 B型梯形土坑竖穴墓。2座。分别是M8、M9。 M9墓室平面呈梯形,长210、宽60~70、深40—48厘米.在北部距北壁26厘米、南部距南壁50厘米处各有一条宽10、深5厘米的小沟。墓向为北偏东5度。棺木、尸骨腐朽无存,在回填土中发现罐、烟斗及铁钉(图七)。 C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2座。有M6及Mll。推测该类墓葬可能是A型墓被破坏的结果。 Mll平面呈长方形,长260、宽110、深85厘米。在墓底北部距北壁55厘米、南部距南壁65厘米处各有一条长55、宽10、深5厘米的小沟。墓向为北偏东北20度。墓中填土杂乱,夹有碎砖块。除铁钉及酱釉罐外,一无所获(图八)。 2.墓葬随葬品 墓葬出土遗物不多,除棺钉外,每墓多以1至2件为主。有的墓葬仅留存墓底部的一小部分,更不见遗物的存在。 M3出土有陶执壶、陶碑及铁钉。 陶执壶,1件。M3:1,直口,方唇,微束颈,斜溜肩,腹上部外鼓,下渐内收至底,平底。肩腹交界处的一侧设一圆管状流,流与口沿齐平,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状把柄。内腹壁留存轮旋痕。深灰色胎,腹上部胎呈红色。高16.2、口径98、底径5.6厘米(图九.1)。 陶碑,1通。M3:2,正方形。一面较平,其上有用朱砂写的字,但字迹腐蚀风化不清。灰色陶质。长39、厚3厘米(图照一)。 铁棺钉,10根。长条状,一端较粗有钉帽,另一端较尖。(图照二)。 M4 出土有陶执壶及铁钉。 陶执壶,1件。M4:1,敛口,方唇,斜溜肩,腹中部外圆鼓,下渐弧内收,近底急内收,平底。肩腹处塑扁平执柄,对应处置流,惜流残。内、外壁可见明显的轮旋痕。砖红色胎。高11.4、口径8.4、底径4.8厘米(图九,2)。 铁棺钉,8根。腐朽严重。长条状,一端较粗有钉帽,另一端较尖。 M5出土有陶执壶及铁钉。 陶执壶,1件。M5:1,方唇,直口,颈略长,斜溜肩,腹上部外鼓,中下部渐内收,近底急内收,平底。肩部一侧置圆管状长流,流口低于口沿,对应的肩腹处塑扁平把柄。灰色胎,底面呈淡红色。高11.2、口径8、底径4.4厘米(图九,3)。 铁棺钉,9根。腐朽严重。长条状,一端较粗有半圆形钉帽,另一端较尖。 M8出土有陶罐及铁钉。 陶罐,l件。M8:1,敛口,圆唇,唇沿外折,束颈,微弧腹,平底。外壁有瓦棱状的轮旋痕。深灰泛紫色胎,表面有的地方有一层较亮的窑汗。高7、口径6.6、底径6.8厘米(图九.4)。 ★★★★ 铁棺钉,10根。长短不一,长条状,一端较粗有半圆形钉帽,另一端较尖。 M9有陶罐、铜烟斗及铁钉。 陶罐,l件。M9:1,直口,方唇,斜折沿,束颈,斜溜肩,弧鼓腹,下渐弧内收至底,平底。外壁留有明显的轮旋痕。砖红色胎。高8.1、口径5.4、底径6厘米(图九,5)。 铜烟斗,1件。M9:2,圆形漏斗状烟斗,下接圆管状管道,管道由大小两截组成,中间有孔相同。绿色铜质,长8.6厘米(图九,6)。 铁棺钉,8根。长短不一,长条状,一端较粗有钉帽,另一端较尖。 Ml0出土有酱釉罐及铁钉。 酱釉罐,1件。Ml0:1,方唇,平折沿,束颈,扁鼓腹,平底内凹。内、外腹壁下
【年份】2010
【期号】第3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