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求索
【类型】期刊
【作者】陈琦
【刊名】美术
【关键词】 罗马尼亚 艺术思想 美术学院 学员 表现形式 中国美术史 艺术创作 训练班 中国油画 艺术学院
【摘要】编者按: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江水如蓝——博巴油画训练班文献展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23日至24日在嘉兴东栅当代艺术中心隆重举办。这是“博巴班”这个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群体的首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而有力道的现实文本凝成的话语场,迎来了美术界的各级领导,吸引了众多国内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画家和美术界的朋友。作为博巴和“博巴班”学员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之影响研究的一个起点,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博巴的美术教育思想与教学特点;“博巴班”与“马训班”的教学与创作比较; “博巴班”学员油画创作的特色; “博巴班”学员的艺术创作在油画本土化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2009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罗马尼亚两国建交60周年的吉庆佳期,由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协共同主办的“江水如蓝——博巴油画训练班文献展”并座谈会在杭州浙江美术馆盛大举行,同时首发《博巴油画训练班研究》文集。本次展览,是“博巴班”这个艺术群体最丰满、最完整的文献性展示,也是策展人陈琦几年来对“博巴班”这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课翘深入研究的成果展示。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和文化参赞达迪阿娜,以及支持、关注此项学术研究的学者、理论家、艺术家出席并参观了展览。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训班”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但是,60年代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博巴班”的文化事迹却未能被充分解读。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导向,受全盘“苏化”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 “博巴班”的艺术思想、审美取向、形式风格不能为时流所接受,以致其学术理念、教育观念、审美经验很难在学院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得以充分阐释和发扬。“博巴班”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认知缺失,其学理内涵以及艺术、文化、历史价值更未得到充分发掘。然而,真正的艺术不会因历史的遮蔽而丧失光彩。随着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格局的转变,博巴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念在当代艺术实践中越来越被证实、理解和实现,其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发挥出引领作用。绘画的基础是什么?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博巴的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独到,他把艺术的价值导向对精神的诉求,而油画的民族性指向和自我体系的建构,则明确指示出中国油画的创造、发展之路,足见他非凡的见识和深远的寄寓。因此,追踪、剖析与梳理“博巴班”的艺术思想和史迹,即对素描、色彩、习作、创作、形式语言、个性、创造性、民族性等问题的认识及指导学习、创作的艺术策略和实践经验,对今天乃至未来的美术教育、艺术创作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全面的教益。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掀起了中国现代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为提高油画教育和创作人才的水平,推动中国油画教育和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1960年,根据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签署的文化交流协定,国家文化部邀请罗马尼亚油画家埃乌琴·博巴来华,主持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的教学,为期两年。训练班学员由全国八大美术学院选派青年教师,以研究生的要求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他们是天津美院的张世范、边秉贵;四川美院的夏培耀;鲁迅美院的刘历、关维新;西安美院的王国伟、王天德;湖北艺术学院的彭述霖;中央美院的毛凤德;浙江美院的金一德、徐君萱、陈天龙、周和正、陈达青,共14名。 60年代面临着怎样的境遇呢?在认定“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语境下,全国弥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潮,美术教育理念向苏联美术“一边倒”;中苏两国1959年签订的由中央美院主办,计划在1960年2月开办的苏联专家主持教学的油画研究班,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中断合作协议未能如期举行(学员已招);从1959年至1961年,我们国家连续三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经济极度困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文化部决议举办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实有深远的文化观照和多重的现实应和。这既是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加强中国油画家对西方油画文化的了解与学习的策略,又是调整中国美术教育“苏式”模式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调整中国油画发展全盘“苏化”的单一走向、完善中国现代油画艺术教育和构建现代美术文化多元格局的途径。当年的浙江美术学院担当起国家的重托,无疑有筚路蓝缕之功;而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自己融入时代的风潮,谱写人生的壮丽诗篇,是那个年代有理想、求作为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心灵写照。 1960年10月入学的“博巴班”学员们可谓风华正茂,他们大多数是刚留校不久的年轻助教,个个肩负着学校委以的重任,抱持着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满怀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激情。但一进入课程学习,就遇到了瓶颈,即观念、方法的转变问题。罗马尼亚的油画艺术源于欧洲的油画传统,并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博巴的艺术主要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传统,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在学理上超越了传统的框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审美判断、绘画理念和表现风格,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训练体系与“苏派”有诸多差别——契斯恰柯夫的素描要求深入地刻画,而博巴的素描讲究概括地表现。博巴对结构造型、色彩表现、形式意味、视觉感染力的强调把艺术的价值取向引向了绘画本体。博巴也坚持艺术的现实性,但它包含了现实生活中所感受的无限意义的美,他的绘画指向“人民”——那些在生活中感动了他、给予他美的感受的对象。他的艺术创作,就是把他在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的美倾述出来,使社会受到美的感染,使自身趋向美好。博巴要求学员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受“洋”所教却不为“洋”所囿,要求学员按自己的艺术感受创作,形成各自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博巴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融汇中西的尝试……而“博巴班”的各位学员在他们艺术道路的起步阶段无疑都得益于俄罗斯、苏联的绘画经验,先入为主。他们的艺术观念、绘画思想和表现方法,无不承袭“苏派”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形式风格,在绘画实践中,忠实于表现对象现实存在的瞬间,专注于事物表层因素的准确描绘,满足于表现浪漫诗情。与苏派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不同,博巴的绘画是一种被个人情感强烈观照的结构的营造,他所阐释的基础、本质、结构、分析、综合、素描和色彩的要义,以及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经验,对学员们来说实属全新的体系,一时间难以理会,何况要脱胎换骨似的改变。所以,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学员们难免思维钝怵,举措模棱。 但是, “用头画素描,用心画色彩”,博巴千方百计地启发着他们的心智。针对学员们的现状,博巴阐明: “油画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油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艺术观作指导”;提示:“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应作纯属技巧的练习,而且要不断读书学习,多看、多听、多理解,不断丰富自己”;指出:“所谓基础,实际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法方面的基础,一是知识方面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为此,I尊巴精心设置了课程学习和训练体系,合理教学方案,调适教学方法,严格教学要求。 “博巴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素描、油画、速写、构图(创作)等实践课程和相应的绘画技法、美术常识、美术史等理论课程,并定期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针对性地展开专题讲授和讨论,适时进行观摩、考察、研究等艺术活动。学员们白天在老师的指导下作画,晚上则相互核对听讲笔记,解读、考究老师们的报告、论述。不遗余力的学习、探讨增进了对博巴艺术思想和绘画理念的知识、理解,一段时间后,学员们终于从模式化的思维和方法中挣脱出来,开始接受博巴的绘画理念和表现方式。然而,在当时“苏派”大一统的观念下,在追崇“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意识、氛围中,博巴的学术思想、绘画风格、教学观点和表现形式显得格外另类而难以被时流接受。虽说在当时的浙江美院,博巴的艺术观念、绘画形式在国画系、版画系里都觅得了知音,且当时的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先生也非常肯定博巴的艺术和教学实践,并与博巴切磋艺术、交流经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油画系的一些教员仍坚持艺术标准的唯一性。出于对学生“出入”的忧患,有关领导甚至煞费苦心地采用“阳奉阴违”的策略,白天安排博巴给学员们授课,晚上则由“苏派”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消毒”,同时还营造整个浙美油画系与“博巴班”的隔膜,有一阵连画室的窗户都给蒙上了,想了解“博巴班”的教学活动,属于偷窥行为,学校基本杜绝其他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以防“博巴班”的讯息传播开来。 那样的境遇让“博巴班”学员无法适从,一时间大家集体迷茫、难以举措。情急之下,几位机警的学员向文化部艺教司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表达了大家的心境。王子成司长了解实情后分析并指示:对博巴的艺术和教学,不管喜不喜欢,首先是学习、研究;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分析,但不能把不同的学术观点说成是“反面教员”。有了上级领导的明确意见,学员们终于卸下了包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研究。但教、学双方的几番周折,大半年时间的相互磨合,延误了教学的进程,此后艺教司和浙江美院的有关领导共同决议,首先保证基本功的学习训练。因此, “博巴班”没能完成全部教程,损失了最后的毕业创作课程和毕业作品展示,也丧失了及时鉴赏和广泛交流的时机。 1962年
【年份】2010
【期号】第5期
【页码】96-102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小小事特别多 年份:2010
- 2、默恋微凉(三) 作者:叶冰伦,李奥 年份:2012
- 3、哥特王子桃心殿(一) 作者:米米拉,TUVG Daisy 年份:2012
- 4、《海洋》:生命原本在摇曳中灿烂 作者:赵二宝 年份:2011
- 5、方文山写厌了情歌 作者:萧师言 年份:2011
- 6、传世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作者:杨弋 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