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最珍贵的鸟——黄喉噪鹛
【类型】期刊
【作者】裴晋军
【刊名】旅游纵览
【关键词】 云南思茅 黄喉 画眉亚科 噪鹛 珍稀物种 全球性 雀形目
【摘要】裴晋军/文、图 黄喉噪鹛是鸟雀纲雀形目翁鸟科画眉亚科噪鹛属(该属乌全球共有46种,我国有34种)中最珍稀的乌种之一,为全球性濒危珍稀物种,因鲜艳而显眼的黄色喉部而得名。体型约23厘米,羽毛非常细腻,顶冠为蓝灰色,黑色眼罩,肩臂上体为褐色,尾端黑色并有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叫声为细弱、委婉的唧唧声。黄喉嗓鹛是群居性鸟类,仅分布在我国江西婺源、云南思茅,国外仅存在于印度的阿萨姆。云南的亚种仅有所存的模式标本,罕见于江西婺源的丘陵地带。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1876年,在印度阿萨姆邦与缅甸西部交界的地方首次发现了这种鸟,此后它们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923年,黄喉噪鹛在江西婺源被发现,但仅有的一只标本被发现者带到了美国。以后70年,婺源没有了黄喉噪鹛的消息。1956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在云南思茅发现了黄喉噪鹛,3只标本中的两只远走俄罗斯,另一只留在我国。当人们再去思茅寻找黄喉噪鹛时,却一无所获。 以人们对鸟类的认识,像黄喉噪鹛这样不作长距离迁徙的鸟,数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遥远、互不连接的几个区域,应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气候变迁,被逐渐分割并演化为不同的亚种,可以判断它是孑遗物种并濒临灭绝。 1992年,有个绰号“小板鸭”的婺源青年,无意中打下一只黄喉噪鹛,送给了一位老师做成标本。标本辗转送人后不知去向.所幸留下了照片。 1993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乌市意外发现一只黄喉噪鹛,它混在来自我国内地的出口画眉中,经过专家的认定,确认这只黄喉噪鹛是婺源亚种。为了寻找它尚在世间的同伴,1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奇、张荫荪两位鸟类专家亲自赶赴婺源考察,一项由国际资助的调查也于1 997年开始,直至2000年5月,婺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郑磐基、洪元华在婺源再次发现了黄喉噪鹛。 目前,婺源的黄喉噪鹛分布在太白镇、秋口镇等处,总数约150只左右。每年4月下旬,黄喉噪鹛便成群结队出现在繁殖地,产卵、哺育幼鸟,然后“举家”迁移。但飞往何处,在哪过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解的悬念。经多年的调查发现,黄喉噪鹛的数量未见增多,种群总体规模保持原样。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鸟类,江西省和婺源县于2009年开始,将黄喉噪鹛列为重点保护项目,包括组织猎手对黄喉噪鹛繁殖地内的松鼠进行捕杀,防止松鼠对黄喉噪鹛的卯和雏鸟造成危害。江西省电视台也对该种群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拍摄。但是,人们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思和实际行动却远远未达到应有的境界。今年5月,何芬奇教授又再次前往婺源进行考察,其间说道,由于黄喉噪鹛对所需的生态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现在活动的位置处在高速公路的附近,过往车辆的嗓音、附近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带来的污染,以及少数人对鸟生存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人为的因素,人们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和保护,估计三年之内,黄喉噪鹛可能不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到那时,这种漂亮、可爱、神奇的精灵将再次成为婺源的一种痛苦记忆。 文化品牌塑造南戴河旅游之魂 “南戴河之旅,文化之旅。” “南戴河一日游,胜读十年书。” “徜徉在南戴河的山水里,就像走在文化的长廊里。” 这些生动的话语,并非南戴河景区招揽游客的广告词,而是许许多多游客游览南戴河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南戴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部大型情景剧,带火了娱乐中心景区 蓝天,碧海,金沙,荷花,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每份色彩都透着画卷般的美丽。植经典文化入景区,赋旅游以活的灵魂,让旅游和文化完美融合……2009年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本着政府主导,行家策划,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投资1100万元,与北京歌舞剧院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以海文化为突破口,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出一台原创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 《海誓·南戴河》将南戴河传说中的海娃与海螺仙子的凄美爱情故事搬上舞台,期间运用了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还穿插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利用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让人仿佛置身海洋,体验大海,金沙和碧浪,给广大游客带来唯美的视听体验。 浓厚的文化氛围,独特的文化格局是当今游客选择旅游地的因素之一。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通过实景演绎和文化策划,使游客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充分欣赏南戴河的文化内涵和特点,给游人带来全新的感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赏力和休闲吸引力。 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在中央和有关地区电视台、新闻媒体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受到广泛赞誉,不少人通过大型情景剧了解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从而又走进娱乐中心景区,游人通过文化之旅享受旅游愉悦。该剧自2009年7月4日首场演出以来,共1 20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景区的游客由平时近1,5万人次,增加到2万人次,最多达到近3万人次, 《海誓·南戴河》为旅游产业起了推动作用.2009年娱乐中心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 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1亿元,带动社会效益4 5亿元,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力拔头筹,成为河北省首家超亿元景区。 一部大型情景剧火了一个旅游景区。这一事实生动地昭示人们: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两者紧密结合,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和谐共赢。秦皇岛市各级领导和旅游部门很快形成共识,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做大做强南戴河旅游产业,必须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发展之路。 新建景点注入文化元素 在充分挖掘老景区文化底蕴的同时,南戴河还特别注意在建立开辟新景点中,注入文化因素,丰富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的生命力。 2005年,结合全国普遍开展红色之旅教育,在中华荷园珍荷苑景区建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全市广大师生推出了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展览共设置10个专栏,300多个展牌,展出照片1600余幅,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活泼的讲解形式,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辛探索的光辉历程,为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养伟大民族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舞台,寓教于乐,使景区成为全市德育教育的大课堂。2009年以来,结合建国60周年庆典,景区同县教育局、县团委、县党史办共同举办《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集知识性、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参观游览娱乐主题活动。几年来,共接待全市中、小学生20万人次,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充分展示荷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文化元素,2008年投资了300万元,在荷花盛开的千荷湖畔建起了清廉园,清廉园南依郁郁青松,北眺百亩荷塘,可赏荷花之妖娆,背靠金龙山,可登山览胜,清廉园由清廉石、孝子图、浮雕墙、清风亭构成,园内石拱桥两侧雕刻着二十四孝图,石拱桥两侧一幅宽大的绿砂岩浮雕上.刻着历代著名诗人爱莲颂荷诗文,让人在赏荷花、品诗词中受到感染,走进清廉园,感受“廉文化”。两年来,这里已成为全县党政机关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市、县诗词协会、文联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佳地,被批准为河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几年来,南戴河通过对旅游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使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实现了旅游业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节庆文化,创糯旅游品牌 文化是根,旅游是魂,旅游文化是一个景区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文明活的灵魂,凝结着景区发展聪明智慧与创新精华,文化是构筑南戴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 自2003年以来,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不断有热烈欢快的文化场景呈现,艺术家登台表演、书画大师现场作画、传统京剧轮番上演、民俗风情氛围浓郁……南戴河文化旅游之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鲜美繁盛。细数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足迹不难看出,除了精品旅游景点,新颖独特高科技含量的旅游项目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南戴河所包含的深厚文化积淀。 几年来,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开展了以中华荷园为中心的,一系列意义鲜明、主题突出,方式活、场面新的节庆文化,宣传促销活动,适时推出了“红色之旅” “五月槐花香,欢乐南戴河” ”南戴河之夏联谊会” “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大赛” ”中国民间歌舞精品展演” “霍春阳、周彬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68-69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夕颜·玲珑 年份:2007
- 2、中纪委在哪里“双规”贪官? 作者:小月 年份:2011
- 3、与曹云金一起下厨 作者:赵杏儿 年份:2013
- 4、一边草间战斗,一边弥生哀伤 作者:王泰白 年份:2014
- 5、一座为音乐而生的城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
- 6、望外 世上最完美雕塑 可能被一条裂缝毁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