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件长城文物之4 绘画《蒙古弓箭手》

日期:2012.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威廉·林赛 

【刊名】华夏地理

【关键词】 《池塘》 迷宫 吴冠中 玄机 秋季拍卖会 2008年 书画

【摘要】第一次见到这位马背上的蒙古弓箭手是在2003年。在环境优雅,参观的人相对不多的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展室里,一束昏暗的射灯光下,这个蒙古人正睥睨着这陌生的环境。当时我立刻就被这个远离家乡的马背弓箭手迷住了。这幅画既不是展示在中国长城沿线,比如嘉峪关或者山海关,也不是在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文物收藏的中国首都北京;它描绘的是13至17世纪中国北方的主要敌人——蒙古人,还竟然出自一位中原画家之手。画家使用工笔画法,描绘出统治过整个中原王朝,以至于使明朝不得不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来防范的北方的游牧民族。 当我仔细观察这幅画的时候,看到了不少我熟悉的东西。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去蒙古国旅行,所见所闻依然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这个弓箭手的坐骑健硕、耐劳,而如今大草原上的蒙古马依然如故。弓箭手身穿一件蒙古袍,他的弓和我在蒙古国家博物馆见到的一模一样,向后弯曲;他内有金属夹层的靴子也如同博物馆里的复制品。 这幅画的说明卡片上写着:中国明代画。我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画家要用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来描绘他们的劲敌呢? 是为了熟悉和了解对方吗? 这个问题对当今局势也有借鉴意义。如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美国国防部印制了一副52 张头像的扑克牌, 这些都是他们要捉拿的对象。按照扑克牌数字的大小,将通缉人物按照重要性也进行了排位。美国国防部解释说,这种方式是为了使美国士兵随时将他们的缉拿目标印刻在脑海中。 这个蒙古弓箭手,并没有披戴盔甲,而是一套日常装束:蒙古人喜爱的蓝色传统蒙古袍。蓝色的蒙古袍除了在节日庆典时穿着之外,也是日常服饰。蓝色是蒙古人喜爱的颜色,它代表着长生天。这位弓箭手斜挎着弓箭,箭囊里装满了箭,但面部表情平和。显然画家并没有把他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杀手。 据我所知,中国古代艺术许多表现形式的目的似乎只有一种:用来欣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多为鱼虫花鸟,青山绿水,并用书法加以赞美式的说明,外加作者印章。但是这幅画没有一点这种迹象——没有画家的落款和书法文字,我想这幅画可能不是用来欣赏的,至少不是单纯用来被他人欣赏的。 那么,专家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询问了研究中国绘画和艺术30年的美国人弗丽达•莫克女士。当时刚好在伦敦的她也来到过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中国绘画馆馆长张洪兴(音译)先生给她看了这幅装裱过的画。 “这幅画画质低劣,是不是原作都值得怀疑。笔法粗糙平庸,不好说归属于哪一类作品。”莫克女士这样评价。同时她还指出,画作上有好几个藏家的印章。根据鉴定,其中乾隆的印章肯定是伪造的。 前英国苏富比拍卖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家王宁先生向我介绍了一幅元代画家赵孟頫笔下蒙古人和蒙古马的画作。当我看到他优美的绘画时,透过画家传神的画笔,我仿佛感受到了牧养马匹时的情绪,内心平静,似乎时间都静止了,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赵孟頫的作品显然是为了欣赏而创作的。但是,当回头再看那幅“弓箭手”绘画,我隐约有着不同的感觉。那么,这幅作品究竟为何而做呢? 就这个问题,我还询问了几位研究明史和游牧民族史的历史学家,但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看来这个问题不同寻常,它不属于任何领域的研究范围。那我就大胆地、不拘一格地设想一下吧: 既然这幅画不是为了熟悉、了解抑或品味欣赏之用,在明代历史中,它恐怕是一幅起着“调节”作用的绘画。当汉人在五个世纪之后重新掌控中原地带之时,明代皇帝使用了各种方式,防止蒙古人再次入侵和外族统治的历史重演。除了运用修筑“边墙”这个基本国策之外,还采取了包括“以夷制夷”的方针,此外,贸易也从偶然的边境交易发展过渡到了包括“茶马互市”在内的常态交易市集。在这里,汉商已经可以与游牧民自由往来。这幅画是否就是这一时期“调节机制”下的产物呢?在这里,蒙古人不再被描述成敌人,不再是披戴盔甲的武士,而是着装普通的游牧民。 抛开这幅画的质量不谈,它的确是一幅具有细节的肖像画。我的意思是,画家画的是一个马背上真实的蒙古骑士肖像,而非对蒙古骑士笼统概念的描绘。在艺术鉴赏家的眼里,这幅画可能算不上一幅合格的作品,但在我看来,它是对历史颇为独到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洞察过去的独特视角。

【年份】2012

【期号】第10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