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中国古代乐队
【类型】期刊
【作者】王清雷
【刊名】广播歌选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长袖舞 中国古代 陶俑 造型 两汉 表演 我国古代 出土 百戏
【摘要】是我国占代文化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所谓俑,是指古代陪葬用的偶人,是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产物。古代的王侯将相崇信灵魂不灭,所以“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是长生不死的,所谓的“死”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一一阴间继续生活而已,与阳问一模一样。因此,墓葬中的结构、陈设与随葬用品都要与阳间相同。正是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才有了先秦无情的殉葬制度。据笔者所知,有一座商王墓殉人竞达225人!至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逐步建立,残酷的人殉制逐渐被废弃,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按照制作材料,俑可以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按照用途,又可以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乐俑等等。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乐俑,包括奏乐俑、舞俑、歌俑、俳优俑以及百戏俑等。那一组组生动鲜活的乐俑,就像古代的乐队重生,再现中华古乐的神韵;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乐俑操着钟馨苼鼓、琴瑟箫篪,续奏华复正声、外域胡音;其音袅袅,犹如任耳。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欣赏。 第一、战国乐俑 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俑最初被称为“刍灵”。所谓刍灵,就是用茅草扎成的人马。这些用茅草扎成的刍灵埋葬于地下,非常容易腐烂。所以,我们很难确定最早的俑究竟出现于什么时候。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俑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乐俑所见不多,只有章丘女郎山乐舞俑保存较好,属于战国中期遗物。 女郎山乐舞俑于1990年发掘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女郎山的一座战国大墓,墓主可能是齐国的大将匡章。乐舞俑共计26件,其中奏乐俑5件、歌俑1件、舞俑10件和观赏俑10件,另外还有乐器和瑞鸟等(图1)。乐俑均为泥质黑陶,形体较小,不足10厘米高,表面施以彩绘陶衣。歌俑和舞俑均为女性造型,头梳左高髻,挽右小髻,面施粉红彩。歌俑双目凝神前方,张口作歌唱状。舞俑根据造型的不同,又分为长袖舞俑及伴舞俑两种。奏乐俑均为男性,演奏的乐器有古琴、编钟、编磬、建鼓(图2)。史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8只瑞鸟的光临,更添一派祥和之气。整组彩绘乐俑造型生动、层次清晰、组合有序,再现了古代王侯将相“罗钟磬,舞郑女”,纵情声色的恢宏场面,为东周陶俑中的代表之作。 第二、两汉乐俑 两汉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强盛期。经过汉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后来的汉武帝开疆拓土,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勤于政事,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当时的国家经济富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许多王公大臣“争为奢侈……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作倡优,狗马驰逐。”逝后均以厚葬为德,薄终为耻。大批的两汉乐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汉代乐俑较之战国时期,数量众多,题材丰富,造型多样,塑造考究。现详细介绍如下: 1、奏乐俑 所谓奏乐俑,是指乐俑仅演奏各种乐器,没有其他的表演形式。这种乐俑数量较多,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例。 (1)徐州北洞山抚瑟俑(图3):1986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洞山村北洞山楚王墓,属于西汉早期遗物。乐俑是用灰陶制成,表面施以彩绘。俑高约30.0厘米,头戴帽子,身穿长衣;黑眉大眼,口唇涂朱,颔下有黑色的胡须。乐俑神情专注,跽坐于地,双手曲肘前伸,作抚瑟状。演奏的陶瑟弦枘、弦孔、岳山等样样俱全,造型逼真,极为罕见。无论从乐俑的五官、身材比例来看,还是从所奏之瑟的形制来看,都是非常写实的,如同比着照片塑造的一样。汉初的陶俑均是汉代最杰出的工匠所造,代表着汉代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写实,同时又注重神情的刻画,以形似求神似,体现了一种对神韵的追求。而北洞山抚瑟俑正是这种特点的集中体现,堪称汉俑中的杰作! (2)彭山抚琴俑(图4):1941年出土于四川省彭山县江口镇一座东汉崖墓。乐俑高29.0厘米。陶质。乐俑为男性,跽坐于地,两只脚后曲向左,膝上横置着一张古琴。他左手按弦取音,右手作弹奏状。两汉时期的抚琴俑数量众多,这件乐俑只是其中一件非常普通的而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古琴艺术盛行的史实。 (3)成都十二桥吹笙俑(图5):1982年至1983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街省干休所工地的东汉陶窑遗址。乐俑为红陶制成,高22.2厘米。头上戴冠,身穿广袖长服,席地跽坐,腰身挺直。双手捧笙,正在吹奏。 (4)吹箫俑(图6):四川省出土,属东汉时期的产物。乐俑头戴翘角圆冠,身着交襟长衫,跽坐于地。双手持箫,嘴唇微张,作吹奏状。俑人五官、身材比例适中,塑造技法洗练。 2.俳优俑 所谓俳优俑,是指搞笑谐谑的说唱俑,属于今日曲艺的范畴。《汉书》中说:“击鼓说唱作俳优”。这些风格独特的俳优俑,都是东汉时期的产品。这一时期的陶俑,继承了西汉中晚期的优良传统,又弥补了它的不足。也就是说,东汉陶俑既注重人物形体动作的夸张,又注重人物五官表情的细微刻画,对神韵的把握恰到好处,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迷人的艺术魅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俳优俑,他们神态生动,动作夸张,极富艺术感染力,让人恍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俳优俑绝大部分出自四川,不仅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也是四川地区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下面来欣赏几例。 (1)成都天迥山俳优俑(图7):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迥山3号崖墓。俳优俑保存完好,高56.0厘米;短胖身材,头上围着围巾,上身袒裸,两肩高耸,胸肌下垂,太腹如鼓;两臂戴着珠翠饰件,下身穿长裤,光着脚,坐于圆榻之上;左臂环抱小鼓,右手翘举,张口嘻笑。此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塑造得极为成功,是出土众多俳优俑中的佼佼者,有的学者誉其为“中国第一俑”,曾被评为中国最佳吉祥物之一,同时还被《故事会》杂志注册为刊徽,其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可见一斑。 (2)郫县宋家林俳优俑(图8):1963年出土于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墓。灰陶质。保存完好,高66.5厘米;短胖身材,头上梳椎髻,歪嘴龇牙,舌头外伸;上身未穿衣服,两肩高耸,胸肌下垂;大腹丰凸,臂部后翘,双腿稍弯曲而立,长裤拖地,赤足,一双脚趾露出裤外;左手抱小鼓于腹部,右手握槌欲击。神态滑稽,动感十足。 其他较有代表性俳优俑还有四川成都羊子山俳优俑(图9)、山东临沂银雀山8号墓俳优俑(图10)等等。 3、乐舞俑 所谓乐舞俑,大多为奏乐俑与舞蹈俑的组合,个别还有歌俩,于是便成为一种有乐队伴奏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下面欣赏几例。 (1)徐州驮篮山乐舞俑:1989年出土于江苏徐州东郊驮篮山一座西汉早期的夫妇合葬墓。乐俑由泥质灰陶制成。其中,舞俑3件,通高47,5~49.5厘米。造型均为细腰广袖,舞姿以腰部与长袖的动作为主(图11),恰如古辞所言:“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佳人举袖耀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不仅如此,仔细观察舞俑的面部表情(图12)不难发现,在宽大的长袖后面,其双目含情,顾盼流转,“朱光灼烁照佳人,含情送意遥相亲”,娇羞之态跃然纸上。高祖刘邦原为楚国人,因此袅袅长袖、细腰欲折的长袖楚舞在汉代比较流行。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非常擅长表演“翘袖折腰之舞”。这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长袖舞蹈,特别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从驮篮山乐舞俑的造型与舞姿来看,正是这种“翘袖折腰之舞”的真实写照,堪称经典! (2)洛阳七里河七盘舞俑(图13):1972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市涧西七里河5号墓,其时代属东汉晚期。其中,七盘舞俑1件、奏乐俑4件。舞俑为女性,高14.0厘米。头梳高髻,身着圆领窄袖短衫,下着长裤,腰着短裙。出土时,舞俑面前放置着7个小盘,现在仅存6个。舞俑身躯前倾,双手挥起长袖,左脚弯曲前跨,右脚向后伸直,正要表演当时非常流行的七盘舞。奏乐俑均头戴方冠,身着圆领窄腰宽袖外衣,跽坐于地,分别在抚瑟、吹排箫和埙。七盘舞在汉画像石上较为常见。舞时将盘或鼓置于地上。舞者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在盘或鼓上高纵轻蹑,闪展腾挪,舞踏出富有节奏的迷人音响,与今天的踢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作为一种立体雕塑的七盘舞俑则较为少见,弥足珍贵。 其他较为典型的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乐舞俑,包括舞俑4件(图14)15 )、歌俑4件(图16)、伴奏乐俑5件(图17);山东临沂银雀山8号墓乐舞俑(图18),其中舞俑4件、伴奏乐俑2件等。 4、百戏俑 百戏是指我国古代一种融音乐、舞蹈、俳优、杂技、武术、幻术、地方杂戏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大型表演形式。因此,这种乐俑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
【年份】2010
【期号】第9期
【页码】45-49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史学会;东亚音乐考古学会;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夕颜·玲珑 年份:2007
- 2、中纪委在哪里“双规”贪官? 作者:小月 年份:2011
- 3、与曹云金一起下厨 作者:赵杏儿 年份:2013
- 4、一边草间战斗,一边弥生哀伤 作者:王泰白 年份:2014
- 5、一座为音乐而生的城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
- 6、望外 世上最完美雕塑 可能被一条裂缝毁了 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