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玲珑水润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陈彦炜  

【刊名】东西南北

【关键词】 护城河 王麟书 扬州

【摘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文/陈彦炜 “十年一觉扬州梦”。6点钟起来,王麟书老先生清两下嗓子,拎个画眉鸟笼子,穿东关城门,七弯八拐绕过幽幽古巷,沿杨柳依依的护城河边直走,逛入冶春园。 扬州人最喜结伴游园、同喝早茶。此处是乾隆下江南的御用码头故址:茅屋水榭、香影长廊,茶肆沿河而筑,朝南一面吊脚悬于河上,绝胜烟柳夹岸。王老坐定,老友聚齐,紫砂壶内撤上“绿杨春”,沸水泡好,点上一碟干丝、一盘肴肉:端来的蒸笼内,几只玲珑的五丁包子、蟹黄汤包、翡翠烧卖、干层油糕,楚楚动人。窗外,恰评弹声声,清曲绵绵。 扬州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对自己惬意日子的概括。皮包水,说的就是饮早茶。当地人喜喝的产于扬州北郊蜀冈的平山茶,有1 000多年历史,曾被隋炀帝列为贡茶。 喝早茶必要食千丝、肴肉,这是扬州人饕餮的前奏。 扬州包子驰名天下,素有“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之誉。其中,尤以五丁包子为盛。 早茶的细点,仅仅是扬州吃食的冰山一角。扬州人极其讲究吃喝之道,盐商更是将其演绎到极致。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是扬州千年饮食和百年盐商风物的集结。 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卡朱莫洛·蒂贝琼卡在颁奖时称:“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住在扬州,满眼是绿。全城共有6处天然氧吧,比如城市绿肺、位于市中心的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教授何小弟研究发现,“高山、海边的负离子数量为每立方厘米5000个—10000个,森林、瀑布区为每立方厘米10000个~30000个:而在扬州,许多景点、绿化带和住宅区的负离子含量都已经达到上述标准。” 扬州人喜临水而居。历史上,扬州便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境内河湖滩荡密布,水系纵横,“襟江枕淮”,市域面积中水域占到四分之一。 水做的扬州城,河流绰约缠绵,百转干回,穿街走巷、曲意承欢,浸润了一方水土,交融了一方风雅文化,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市井文化。 瘦西湖、古邗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护城河、小秦淮河、二道河边,高中低档住宅林立。管它是洋房别墅,还是青砖旧屋-窗户一开,就是清新的水气扑面;大门一出,便是绿如蓝的江南水乡。 缘水而兴的扬州人安适风雅,曾富甲东南,在历史上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第一,天府四川第二)。不过,正是这小桥流水的闲淡生活,也让扬州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慵懒绵软。如今的扬州,在江苏全省的经济水平仅算中等,已经没有“城西高屋如鳞起,依旧淮南第一州”的昔日风貌。 不过,扬州人似乎偏爱这种慵懒,他们不艳羡京沪街头的高楼林立,不钦慕广深富贾的一掷干金,愿意过自己精致的小日子,守着一亭一台、一巷一弄、一斟一饮、一唱一和,流连烟花三月湿漉漉的桃花雨。 住在古巷中的扬州人,如今还开始了造园复兴运动。“扬州自古园林盛。”在东关街居住的“土著”们,于家中小院复古。 80岁的丁家桐,一辈子不愿离开他家门口的二道河:王麟书膝下的三姊妹,闲暇光阴最经常做的还是泛舟瘦西湖——“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40岁的中学老师叶琳,每天骑车上班,步行下班,“早上是无碳健身,晚上是悠闲逛街”,“从来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就买点吃的,没有压力,很是满足”。 “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一天的终结。泡个澡堂子,修脚师傅施展他的“扬州三把刀”,刮捏按压一番;转个身,为你捶背,要捶出响声,若音律起伏。修脚师陆琴说,如今流行全国的洗浴文化还是由扬州肇始,“扬州人能把修脚奉为肉上雕花”,民间仍存“一把澡,弄到骨头都酥了”的说辞。 入夜,月明,扬州人习惯早早睡去。梦醒,又是一个遛乌喝早茶的清晨。 (紫霞荐自作者的BLOG)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