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馆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东方·文化周刊

【关键词】 购物体验 淮海中路 周边产品 小型雕塑 祝新 沪上 限量版

【摘要】整理无翼 1876年 美国费城世博会 在1876年以前,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都是清朝工商界的个人代表,或是由清政府委派的洋人。但是在费城世博会上,清政府派出了浙江海关文书李三参加。当年5月,李圭带着一名翻译及随从乘船离开上海,经日本,约一个月后到达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然后从旧金山改乘火车,最终才抵达费城,一路上可谓风尘劳顿。 本届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区,迎面是一幢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三字,门楼对联日“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横批“物华天宝”,都是由李圭拟定。当年的参展物品共720箱,价值约20万两白银,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雕花器、景泰蓝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在世博会上大受欢迎。博览会结束后,李圭游历欧洲各国,后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翔实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中国人也通过这本见闻实录,第一次比较真切地 1878年 法国巴黎世博会 在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曾经担任清廷钦差大臣出使法国的郭嵩焘率员参加了此届盛会。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清政府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当时,中国参加世博会的事宜由海关负责,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大清特派办理法国竞赛公会事务司”这样一个机构。参展物品大多从上海启运,依然以瓷器、茶叶、古铜器、雕刻、象牙折扇等为主。 黎庶昌是跟随郭嵩焘参加世博会的成员之一,他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曾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在黎庶昌撰写的《巴黎大会纪略》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大清馆”的面貌: “中华会所”建筑“东向,左右两辕门,飞檐,正厅三间”,“院中央一小亭”。此时的,“大清馆”,中国庭院式建筑的特色非常鲜明。 1982年 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在1 900年之后的几届世博会上,中国馆建筑基本延续了清代宫殿式建筑风格,白玉栏杆,重檐屋顶,雕梁画栋,朱楹金扉,仿佛整个建筑物直接从紫禁城“移驾”而来。进入20世纪之后,绵延的战火和政局的动荡阻止了中国参加世博会的脚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也缺席了多界世博会。直到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上,中国馆才再次亮相。 此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凸显了80年代的建筑特色,黄色琉璃瓦装饰的屋顶四周插满红旗,大红色立柱顶端装饰着彩绘花纹,馆前还竖立着一座白色方形石碑,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大字。虽然现在看起来略显平淡,不过,本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依然赢得了舆论好评。世博会期间,中国馆观众有时一天多达6万人!参观者需要排队等候三小时之久才能入内参观。 2005年 日本爱知世博会 在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1993年韩国大田和1998年葡萄牙呈斯本三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华门”牌楼几乎成了中国馆的招牌标志。牌楼格局为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瓦,红漆柱,中间牌匾上书繁体“中华门”三字,左右两侧饰以彩绘,雄伟气派,又极具中国特色。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 “中华门”牌楼没有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脸谱和青铜雕塑。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上海也启动了申博工作,并特意在中国馆设立了宣传台,向观众散发关于上海申博的宣传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以“牡丹花、中国情”为主一的中国馆再次惊艳。设计者以红牡丹花作为主要元素,彰显“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传统文化韵味,馆外的幕墙也以喜庆的中国红为主色调、以腾龙图案、十二生肖剪纸作为装饰,雅俗兼顾。表现活字印刷术的汉字浮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 中国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展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装点中国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沉稳、经典的视觉效果。

【年份】2010

【期号】第17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