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家祠 万里茶路的人文胎记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东方·文化周刊

【关键词】 购物体验 淮海中路 周边产品 小型雕塑 祝新 沪上 限量版

【摘要】四片柱的传说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许多人来到下梅,首先参观的就是邹氏家祠,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厅正面的两根“四片柱”。这“四片柱”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个强烈的人文符号,表达的是同心协力的团结理念——邹氏家祠是邹氏家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之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 家祠的主人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厶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四个儿子择居下梅。经历了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茶商巨贾。修一座门面气派的祠堂,便成了邹氏茶商后人的共同愿望。建邹氏家祠,主人费了好多心思。如何让家祠成为教育家族后代的场所?工匠领会了主人的授意,把大厅前面的两根立柱,做成用四片弧形木板拼接的柱子。 邹氏家祠大厅两根立柱由四片弧形木块紧密相抱,由两组十字隼连接起来,组合成一个看似整体的大圆木柱。原来,邹氏祖先是为了四房子嗣的后人能永远记住:四兄弟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撑起一片家业。于是就立下遗嘱,让后人盖家祠时,一定要以此法来设计。于是邹氏后人造家祠时,就依先祖之嘱托,命工匠根据主人创意,构造四片柱。 史学家研究发现,借助建筑部件来蕴含团结理念的四片柱,在中国祠堂建筑里并不多见,邹氏家祠可能是唯一的。四片柱蕴藏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具有激励、教化后人的人文色彩。就连张纪中来武夷山拍电视剧《鹿鼎记》时,也少不了以邹氏家祠做剧情场景, “韦小宝”黄晓明在下梅拍片时说: “我不会忘记,我的第七个小老婆是在邹氏家祠里拜了堂的。” 婆婆门和新娘椅 邹氏大院中,有一座供晋商休憩的接待处,名叫“西水别业”——一道神秘的石雕门,悄无声息地在园池中守候了200多个春秋。为了能过这道门,成为邹氏大宅门里的媳妇,多少如花女子因自己的身材“不够格”而饮恨终身。原来,此门是邹氏茶商大户用来娶媳妇时的审美标准。邹茂章与晋商常氏经营武夷岩茶有道,积累了雄厚资产,于是建了这座西水别业。工匠按邹茂章夫人的意思,设计了这道展示女性形体之美的“婆婆门”——左边的曲线,适合身材娇小玲珑的女孩,侧身背贴门线以达到测量效果;右边则适合身材高挑的女孩进行测试,用娱乐精神来概括的话——“大S”和“小S”曲线决定了邹氏准媳妇的福分。 跨过“婆婆门”,当媳妇同样有讲究——下梅“景隆号”茶庄的那把焕发着鎏金色彩的新娘椅,便诉说着耐人寻味的历史。这是邹氏媳妇从娘家陪嫁来的一把椅子,摆进洞房100多年了。邹家老妇人回忆说,新娘初入洞房时,须毕恭毕敬地坐在新娘椅上,要不厌其烦地接受新郎家姑婆伯母叔婶的考问,如果新娘答得中规中矩,让活在这古宅里大半辈子的老女人们都满意了,你这位新娘才能放下心来接受她们的馈赠。椅子通体上了大朱红漆,材质是武夷山特产的香樟,香樟质地较轻,适合女性搬挪,处处传递出与女性审美价值、人文素养相关的文化符号。 新娘椅所有的部件采用牢固坚实的榫卯结构,靠背与椅面垂直,椅面与着地的六只脚垂直,这样就框定了女性的坐姿,从礼仪上约束了新婚女性的“坐相”:面对夫君或家中长辈,须正襟危坐。椅面呈扇形,适合女性的髋部特征,坐时大腿向两侧微微外张,胯部呈松弛状态。两侧扶手简约,除用于垫衬双手外,还起到了限制身体随意辗转的作用。新娘椅颇具人性化,适合女性坐姿的曲线伸缩。从头、颈、肩、背,上、下手臂、手腕,再到臀部、大腿、膝、小腿、足跟,每个部件都与女性形体保持着“亲和力”。至于椅面为什么要用扇形,是因为其谐音的文化寓意为“善”。在这种文化的暗示中,邹氏景隆号茶商家的女人们,从嫁入老宅那天起,就得矜持端坐,守身如玉,正直做人,把一生与椅子融为一体。 钻“钱眼”认“眉”字 大宅门门楼宏阔,饰以木雕、砖雕、石雕图案,这些丰富精美的雕饰图案中,窗花砖雕中的“钱眼”,还有天井下水道中的石雕“钱眼”,都最为吸引人。“钱眼”蕴含着一个主题:求财。邹氏大宅门的墙上花窗,本是用来通风、采光的。可是加了一个“钱眼”雕刻部件,就情趣丰富多了。透过“钱眼”看窗外,视野中就会展现出茶市街上的商人们是怎样起早贪黑、斤斤计较的;而古民居的天井下水道,也设了一个“钱眼”,一方面是用它来排水,一方面又寄予了商人对钱财的不舍情,为了不让财富随下水道流了,就设了这个“钱眼”。他们认为:这来自天上的自然之水,经过“钱眼”的造化之后,就是本宅的财富之水了——很简单的一个钱眼状雕刻部件,却寄予着这个村落中经营茶叶起家的商人们的求财理念。 除了求财,邹家对“寿”的追寻同样有趣——从那块“眉寿保鲁”匾中,第一个古体字“盾”就说明了一切。这块匾是乾隆二十九年,钦命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享受朝廷加二级、纪录一次的钦命学官汪廷玛,为取得生员资格的周敦颐后裔的父亲周志成、母江氏六十荣寿双花甲之庆的赠匾,后被邹家收藏。在《孙氏宗谱》的几张残页中,我们发现了苏东坡为孙氏先贤写的像赞“眉山苏轼”四个大字,可以推论出,古“眉”字其实就是简化了的又字“眉”。事实上,“眉寿保鲁”匾体现了乾隆年间民间崇尚的颂寿之风。它是—块用于男性贺寿的匾。古代毫眉披肩的长寿者,才可受用这样尊贵的寿匾。这块寿匾,不仅出典深奥,而且书法艺术精湛。匾中的“眉寿”、“保鲁”均出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就有诗句:“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眉寿”是指长寿者, “保鲁”则典出于《诗经颂鲁颂》,保鲁为颂寿之词。此匾不仅为邹家祈福,同时也体现了邹氏家族崇尚礼仪的佳话。 茶商斗茶“天一井” 位于邹氏家祠外的天一井,曾是清代茶市下梅各茶商斗茶竞价的场所。当年武夷山茶商竞争激烈,造成春茶上市的价格不实,甚至茶贩之间尔虞我诈,一些茶商巨富为了争夺春茶上市的开价权,甚至强行压价,茶市经营混乱。为了公平竞争,确保远道而来的晋商能在武夷山顺利贩茶,与邹氏合作得最好的晋商常氏,提出通过公开征集井名号的竞标活动,来裁决当年春茶的价格。 斗茶与征集井名号的地点,选在了下梅村梅溪的上埠头的大井(现在的天一井)旁。竞赛时间是以燃尽一炷香为限,井名号需在“大井”二字范围构思,或添减笔画,但不得超过两笔。竞价活动之前,先是斗茶。各产家都拿出最好的茶叶,现场品饮,让众茶商品评茶质。接着,新茶上市的竟价擂台赛在征集井名号的活动中,推向了高潮。案几上的香炷决焚到尽处时,一个举着“景隆号”茶商牌的赛手,受东家邹茂章的委托,跃上擂台击鼓,声称自己夺魁。只见这位邹家秀才右手稳持毛笔,饱醮酣墨之后,左手洒脱地划着弧线,右手瞬间在大井的“大”字上方添了一笔,遂成为“天”字,又在“大”与“井”之间的空隙间,恰到好处地就势一横,横出了“一”字,赫然中间的一字与左右之间的大井二字,巧妙地构成了“天一井”三字。 茶商会的王立安总裁立身捻须赞叹道:“天一井,这个井名好响亮呀!雅而不俗。算你邹家夺魁了,夺魁了!”于是总裁十分满意地敲响了锣,当众宣布今春茶叶上市的开价权让给了邹氏“景隆号”。后来,下梅茶市的数十家茶行老板在“景隆号”庄主邹茂章的公正主持下,根据茶质茶品整合出了一系列的公平茶价,确保了晋商在下梅茶市收购茶叶的合法利益,遏制了不法茶商强买强卖的茶霸行为,彰显出万里茶路起点的卓绝本色。

【年份】2010

【期号】第15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