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月牙泉,沙漠渐阖天眼
【类型】期刊
【刊名】东方·文化周刊
【关键词】 购物体验 淮海中路 周边产品 小型雕塑 祝新 沪上 限量版
【摘要】采写|尹健 敦煌南郊,有一处沙漠奇景叫月牙泉, “呜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佳句让它声名远扬。这种存在于浩瀚沙海中的神来之笔使无数人惊叹,让所有去过那里的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专业86届学生,高我一级的学长,现在是南林大的美术老师。他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年要带学生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实习考察。天水的麦积山、云岗的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壁画等多处有石刻泥塑的景点是他常带学生去的地方。近日在一起闲聊,说到位于敦煌南郊的月牙泉很有感慨,他说“现今在国内已很难找到一处清静、没被开发过的自然景观了,就说这月牙泉也已不是从前的那种沙泉共处、妙造天成的自然美景了”。 今年10月份他带了个“环境艺术”专业的班级去莫高窟看壁画,顺便绕道又去月牙泉看了看。发现月牙泉似乎每年都在变化着,与25年前他自己当学生来考察时看到的景象已大不一样。他说: “现在的鸣沙山、月牙泉已经不再是我当年看到的样子,原来的沙山变得似乎更高,泉水变得更加的小。当年如弯月一样清澈见底的湖水已变成了一潭死水,在靠打斜井,建引水渠来维系水位。也许是人同景非的缘故,这次去赏泉竟毫无美感,莫名的‘人工湖’,让我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月牙泉。鸣沙山下人头攒动,月牙泉边人声鼎沸。商贩的吆喝声,游客的说笑声,导游的呼喊声,让我不由得想起节日里的中山陵和玄武湖,从前那种宁静安逸、荒芜苍凉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那时的月牙泉如同仙境—样,水清清,波微微,泉东面是亭亭玉立的白杨树,水的周边是成片的芦苇荡,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雀跃其中,整个鸣沙山和月牙泉几乎看不见什么人。” 朱明的这些话让我想起了当年他考察时拍回的照片。他们班共五位同学,因都是男生,被称为“和尚”班。1985年9月到莫高窟实习考察,拍了不少照片,除资料照外,还有不少风景照,其中有几张是他们几位在呜沙山下月牙泉边自拍的“裸照”。照片上是五个人并排睡在沙山上,手像足球比赛时防守点球的球员一样放在“要害”部位。可能是对着阳光的原因,都眯着眼睛。远处是望不到边的一座连着一座的沙山,月牙泉周围看不见人影。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片寂寞空旷的景象。他说,风刮起时,能听到沙子的流动声,特别安静。 从地理位置上看,月牙泉周围尽是一望无际的沙山。被这样的沙山包围,泉水难免有一天会被埋掉。据史料记载,清朝时这里能跑船。20世纪初也有钓鱼人写的游记说“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1960年月牙泉平均水深是4至5米,最深处有7.5米,而现在如果不是靠人工引水,月牙泉的水深只有0.9米,说明除人为因素外自然环境的演变也是不可抗拒的。从前的那种美丽与仙境,都会随着地球逐年地升温、干旱面积的逐年扩大而消失。不过这也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有存在就有消亡,凡事凡物都不会永恒,就像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不可避免地下沉一样。朱明说“当年水边竖的月牙泉石碑,现在离泉水已有100多米了,按这样退缩速度,再过10年等地下水都抽干了,我也只能在照片上欣赏月牙泉了”。 敦煌壁画,脆弱的瑰宝 去敦煌之前,我曾在一本画册上欣赏过莫高窟壁画。虽然那本画册出版已久,印刷的颜色也有些乌涂,但壁画中那些天王菩萨、飞禽走兽,其线条色彩依然美得令人惊叹。数年后,当我亲临敦煌与这些壁画直面相对的时候,却发现真实的壁画竟然比画册中印的还要灰暗!失望之余,更为世界遗产的命运担心。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蜂拥而至的游客却带给这些脆弱壁画巨大的破坏。人们呼吸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让壁画起泡、剥落,频繁的照明影响了壁画的颜色。尽管这两年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的方法控制客流,并逐步建立各项保护措施,依然有调查机构宣称:50年后,莫高窟壁画将在人们热情的关注下成为历史。 (采写!无翼) 宁夏黄河,北边的痛 机缘巧合,我去过两次宁夏。一次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那种美让人震撼。对比极其强烈,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两种不同的景色交织出一幅“塞上江南”的五彩画卷。但是,这美景的背后深藏着严重缺水的危机,还有随之而来的荒漠化和贫困。因为另一次去了更西北一点的农村,那种景色让我体会到更多的心惊胆战和深深的危机。 当我们雇用的汽车颠簸在公路上,前车扬起的沙尘会让视线一片迷茫,穿过漫天的灰缝,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远处大风刮起的高高的黄色灰墙。好容易到了目的地,脚下的黄土地龟裂到可以放进整只手掌和小臂,完全长不出庄稼,大树因为干涸只剩树干还在苦苦支撑;村民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挑一小桶水,用于全家生活和照顾仅有的向日葵;孩子因为没有水,嘴巴都是干干的;家里的土炕的床单上真的全是土;这里所有人家都因为没水种地而很贫困……当我带着一种心痛登上飞机,乌瞰下方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一张岁月沧桑的脸。黄河在布满沟壑的地面上静静流淌,北方吹来强劲的风,让南岸享受到黄河的水汽而一片葱绿,可北岸除了风就剩一片黄白色的凄凉。 (采写!芽雅) 受伤的水洞 小时候在东北住过几年,也游玩过东三省不少美景,对本溪水洞的印象最深。当时本溪水洞对外开放没几年,声名尚未远扬,游客也不太多,但里面的美景却是一点不打折扣。本溪水洞是目前发现的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乘船入洞,里面高低错落,别有洞天。洞内还有大量钟乳石,稍加想象就能“变幻”出各种物象,再加上灯光映衬,简直就像是《西游记》里面神怪妖精的洞府! 数年后陪着朋友重游水洞,却觉得和当初印象天壤之别:先是人多了,洞内洞外都是人,嘈杂声声,水洞原本的幽静就被破坏了;最令我震惊的是,洞内竟然见到被折断的钟乳石,生生地露着白森森的碴口!有些雪白的钟乳石上还有焦黑的烟痕。导游说水洞开发之后便有人入洞盗窃钟乳石,或做成盆景,或入药谋利。要知道,钟乳石平均十年才能生长1毫米,这拦腰一折,是要折去多少年光阴啊! (采写|无翼) 随童年一起消失的风景 外婆家门口有一条大河,村里人日常生活中时刻依赖着它,等过年的时候,村大队还会组织人集体捕鱼作为全村人的年终福利。河边上三三两两种满了果树,梨树、枣树、桃树、樱桃树,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好像生活在画里面样。我们晚上在河边纳凉的时候.看的是漫天的星星,听的是蛙声和不知名的虫鸣,现成的大自然演奏曲。 但渐渐的,村里面农田减少,化工企业一家一家地开进来,清澈的大河水成了漂着白色泡沫的黑水,河边的果树倒了。再渐渐的,乡村小路被水泥马路代替,村子成为工业区,没有了田,没有了河,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村民广场提供休闲娱乐。收入提高了,村里人大多数都搬到镇上,用的都是漂白过的自来水,而夏天孩子们去游泳馆玩。看到各大电影找的乡村外景地最终成为诸多人的旅游度假胜地,我才知道,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采写|小妞) 绿色的内蒙古在哪里? 内蒙古原本是水草丰美之地,成吉思汗的后人在这里代代相传,他们都是生活在马上的人,他们应该是比牛仔更洒脱彪悍的存在,可是现在呢? 现在的内蒙古和以往早已不同,连天的草原成了沙漠,而且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很多牧民早已改行,哪怕是坚守老本行的也已经开始圈养动物,早就没了放牧的心情和条件。之前我参与过几次沙漠探险和穿越,惋惜的是总得往内蒙古跑,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其、乌兰布和…… 这些都是沙漠的名字而不是草场。从卫星图上看,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竟然是土黄色的,绿色已经很少。 据说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内蒙古沙化的问题,好些草场开始统一封闭养草,希望这些手段能让内蒙古再次穿回绿色的外套,不要让诗词里的内蒙古和现实如此不统一,记住要和谐。 (采写|小张)
【年份】2010
【期号】第46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2、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3、昔日国宝今何在? 作者:梅耶,布莱萨克 年份:2016
- 4、丁飞:用汗水和真情与命运换艺术 年份:2010
- 5、毛可一:踏入诗性人生的河流 年份:2010
- 6、利玛窦:穿越400年的对话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