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一脉别样江南
【类型】期刊
【刊名】东方·文化周刊
【关键词】 购物体验 淮海中路 周边产品 小型雕塑 祝新 沪上 限量版
【摘要】一个城市总有其只属于自己的辉煌,这里面难免会流露出一点青山依旧在的沧桑,可在传世的最精彩段落中,美人总是在最鼎盛时登台做戏。我对有故事的地方总是格外偏爱,更何况这还是我的家乡。常熟这座江南小城四时明媚;有山有水,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总会在不经意时就那么自然地邂逅了一段传奇。于是,我会笑语盈盈,与有荣焉。朋友笑我,你的骄傲是先在了心尖上,然后爬上的眉头。我说,我的家乡就是江南福地。 牡丹花开的盛景 就在今年,常熟的尚湖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看着这十大中的不少名字,大多是如雷贯耳、盛名在外。相比起来,常熟尚湖这四个字分量似乎显得轻了点,可就凭着这份举重若轻,“生态休闲”的韵味就这么融入在了景色中。尚湖的魅力不仅仅是立意在一座大的江南湖泊,这边的山水除了细节处的精致,也有大开大合的温润。所谓“水墨江南,烟村隐现”那是一幅常熟人眼中的山水画,因为就生在此画中,这里的人在生活中也就多了不止一点点的闲适。 从早些年的围湖造田再到如今的生态修复,尚湖的恬适淡然就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间,看透了、却又不愿走出。这种情绪也早就融入到这一方水土中,生根、发芽。水波荡起时,尚湖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转角描绘出的就是一种生活的暖意。也没用多久的时间,这里就成了常熟人假日休闲的一个去处。 “春天看牡丹,相约尚湖来”,这几年来尚湖,就有了这样一个名目。这个名目妙处不少,总是引得游人如织。江南牡丹数第一,这话说来倒也不脸红。至于大家是来看花、还是看人、抑或看热闹,总是自己心里的计较了。可那些牡丹却实实在在风姿绰约,姚黄魏紫之叹古来皆同,知音人、惜花人总会从四方聚集过来,大家感叹一声! 近处是五彩纷呈、不远处是空阔的水面,彼时还是春水,就像描写中写的盈盈春波,再远处,就是那座青山横卧了,不像秋日那么高爽,山是一个轮廓,山上的故事更是一种从远古飘来的耳语。想好好凝神冥想时,身边却传来一阵阵笑语。爸爸在说: “宝贝,看那边!”小女孩说: “爸爸,我有名字,妈妈说以后不要叫我宝贝。”年轻的妈妈在一边看着女孩不语。我却读懂了那种语言:在妈妈心中,你永远是宝贝。也就在那一刻,我听着周围熟悉的吴侬软语,理解了自己与这片水的感情,明白了这座湖在所有常熟人心中的地位,她不会在嘴边生花,却自然而然会信步去靠近。她温暖的怀抱孕育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众生灵,那些生意还缓缓地流淌进了所有赏花人的心中。 极盛的是牡丹的艳色,极淡的是远离城市的那份悠闲。 山中氰氲的文气 —个湖、—座青山;湖在城外,山在城中。如今的常熟城,有着江南小城特有的精致,又处处展露出时尚气息。虞山仍旧是—个独特的城市中心,当新的商业区以全新的格局拓展城市版图时,这块有着自然存在感、深厚历史感的土地默默继承了—种无法言说的道。 常熟市图书馆就在虞山脚下,一个不乏江南园林韵味的建筑,这本身是一个风景,每到周末,这里会分外热闹,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在这里度过一天,而旁边的虞山公园是当地人气最旺的一个开放休闲场所,早上、晚上都会聚集着很多人,周末更是热闹。这里在多年前却并不是这样, “亮山工程”就是曾经的工程名称,开始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当利益和更深层次的一种社会效益竞争时,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多年过去后,这项工程已经结束,这块土地也有了新的名称,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四个字,也许没有美感,但却实在亲切。顾名思义,亮山亮山,亮出的其实不仅仅是一座山的景色,还有隐藏在山中的那些年轮;一圈圈,盘旋而上的那种气韵。更贴近山,更贴近自然,也更贴近那些在同一片自然中沉浮、沉淀的故事。 山并不高,但深远;山上苍翠的林木也是常见的,但就是在这一片方圆之间,有着无数不曾被历史淹没的名字,青山有幸,青山有灵。这是一段并不复杂的山路,虞山脚下的古墓群,有的就在显眼处,有的却往往寻而不可得。很多的古墓,已经淹没在青山深处,那里人迹罕至。往往会在不经意间遇到,然后恍然,原来你还在这里。 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激,被后人称为画圣的清初大画家王石谷,还有在近代史中声名显赫的两朝帝师翁同稣。这些人在他们的年代大多是风光的,身后的名声也是不小,只是这些墓碑,却早已不复当年的胜景。有心人会特意去凭吊一番,感慨一下,也只是如此。就在不远处,也许只隔着一片树林,那里欢声笑语。大部分人已经并不能准确说出围绕着这座山究竟有多少曾经的名人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故事,但于无声中,人们的生活中却处处留下了这些人的影子。 这座城市的人习惯了这种时空的穿梭,那些故事的影子有的清晰、有的模糊。钱谦益、柳如是的墓在山脚下路的另一边,不远处是一个平常的江南自然村落,周围是农田。简单的亭,简单的墓,埋藏了—段在历史风雨飘摇时的风花雪月,而尚湖中央的拂水山庄里那段故事还没有结束。兜兜转转,由人评说。 虞山东麓的读书台中,昭明太子的读书声依旧;在曾园中,曾朴依旧在伏案创作他的《孽海花》。从言子而下,一脉文化不绝。 相承一脉的前程 脉望,是一种书虫;脉望馆,是明代大藏书家赵用贤的故居。对古时文人来说,藏书是一种兴趣、一种奢侈的爱好。这种爱好,常常会让藏书名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富有的穷人。常熟是有名的藏书之乡,要想成为藏书大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的这些藏书名楼自然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那些善本、孤本也早已各有归宿,但这些曾经声名远播的楼宇名称却依旧存在。 江南之地,必然先是水肥草美,然后有人杰地灵。以至于现在我们说起江南,就是小桥流水,飞檐楼阁,有女如云,而公子必然是文质彬彬;这倒其实也不假,总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而这块福地的人总有那么点文人的自傲和毫无理由却根基颇深的优越感,其实,这也未必不好,当然不能太过。我们都说,一个只有过去的城市必然是没有活力的,一个只谈过去的人也总是缺少了点自信,如今的人们其实都很聪明,即使那些藏书已成绝响,我们也还可以另辟蹊径,算不上绝处逢生么,总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常熟的景色总是自然中蕴含着故事,我们去赏景,也总是在流连时会想起当年,血脉相连,前程何处。就像曾经的脉望馆如今已成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那些颇具古风的声音就从当年的藏书楼中飘出,要不是看到了身边年轻时尚的容颜,会直觉自己走入了时空隧道。 就像翁同簖故居,本就处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在周围高楼的包围中,这一处却还完整保留了旧时的味道,时间在这里的流动是缓慢的,懒洋洋的猫儿在青石砖上晒太阳,除了当年的主人不在,一切还是如此自然地安于生活。很少有人在走进这里时会高谈阔论,那种感觉很明显——仿佛一转身就从现代回到了过去。 沿山势往上建有一所小学,再上一点就是书台公园,不大,但精致有味道。传说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就在这里,这实在是个好去处。当时的太子想必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不是政治家,是个文人,才能在这么寂寥的地方坐下,以山为靠,以水为音。如今的读书声就从旁边的学校里传出,书声琅琅清脆、生机勃勃;这份闹中取静在山水画中灵动得很。 山水城市,纵是从古至今,横是由点及面。在这一交错碰撞中,展现的就是立体的常熟,还是江南之地,还是自己的家。不是一个怀旧的城市,在肥沃的土壤上已经开出了鲜艳的花。不是一个浮躁的城市,在骨子里固守着自己的来历。徘徊中取景常熟,江南一座小城,世上一隅福地。
【年份】2010
【期号】第47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2、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3、昔日国宝今何在? 作者:梅耶,布莱萨克 年份:2016
- 4、丁飞:用汗水和真情与命运换艺术 年份:2010
- 5、毛可一:踏入诗性人生的河流 年份:2010
- 6、利玛窦:穿越400年的对话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