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球化三球
【类型】期刊
【刊名】东方·文化周刊
【关键词】 购物体验 淮海中路 周边产品 小型雕塑 祝新 沪上 限量版
【摘要】责编龚宇 文 穆鸿 外国人的手球运动,据说起源于德国,基本上,手球就好似篮球加足球的混合物:手球似篮球,除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都需要用手去打之外,另外亦因为在手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规则是由篮球的规则转变而成的。19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丹麦等国出现类似手球的游戏。1917年德国柏林体育教师海泽尔为女子设计了一种集体游戏,规定运动员只能用手传递或接抛球,双方身体不得接触。1919年柏林另一位体育教师舍伦茨对海泽尔的游戏有所改进,规定持球者传球前可跑3步,允许双方身体接触。而我国古代的手球游戏,则和外国的手球游戏大有不同——就其动作而言,不外乎抛、投、滚几种,在这其中,滚球被演化成了“木射”游戏;投球,则被发展成了“水球”;抛球则变成了筵席上的娱乐“抛球戏”。一个手球,发展成了三种游戏,大有一气化三清的妙处。 木射十五笋 “木射”,绝对不是种射击游戏,它是名射而实非射也。 唐人陆秉曾经为这种游戏写过一本专著,日《木射图》。既然是专著,又是唐代人记载唐代游戏,那么一定是十分详细的了!但非常可惜,这书早就失传了,我们只能从宋朝人的读书笔记中去寻找零碎的片段。据宋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记载,他读过此书,而且写了一个概念解释,日“解题”: (木射)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做、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赏罚焉。 虽说简略,但基本说清楚了木射游戏的玩法:用木削成笋状,作为靶子,上细下粗,共计15根。把这15根分成两类,一类通体涂成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10个字,另一类涂以黑色,刻出慢、傲、佞、贪、滥这5字。游戏时,将15根木笋立在平坦场地的一端,游戏者用木球滚地击向木笋,击倒红字者为胜,击倒黑字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红笋最多,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笋中所刻之十五字,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人臧否的基本准则,汉儒董伸舒提出“五常”,以仁、义、礼、智、信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到了唐代韩愈那里,把“五常”视为“五德”,认为五德是个人先天就有的,并由此把人自然地分为上中下三品,品是不能改变的。而木射活动就反映了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伦理观,即把“五德”扩充为十,并在其对立面上,寻出五个字,以分优劣、存褒贬。 至此,我们很自然想到外国的保龄球,据说保龄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200年的古埃及,人们在那里发现了类似现代保龄球运动的大理石球和瓶。而在1 3世纪的德国教会里,流行着一种“九柱球”的游戏,来检验教徒对宗教的信仰程度。直到宗教革命之后,马丁路德统一了九瓶制,成为现代保龄球运动的真正起源。我国的木射与保龄球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性,但我们在史料上,却无法找到二者在渊源上的任何蛛丝马迹,这就要留给后人去发掘了。 水球争远近 现代的水球运动,起源于1 9世纪60年代的英国。水球最初是人们游泳时在水中传掷足球的一种娱乐活动,故有“水上足球”、之称,后逐渐形成两队之间的竞技运动。在我国古代,也有水球运动的存在,只不过这种娱乐活动不同于现代的水球运动。 大概是由于中国人不热衷于脱衣服下水比赛,《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的功夫也只是用于灌李逵先生一肚子水,但仁者悦山,智者乐水,中国人天性又十分爱水,所以国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水球比赛一样要进行,但不是运动员分为两队在游泳池里争斗,而是在陆地上把球掷入水中,比谁投得远来分胜负。 由于不用脱衣服下水,而且斯文不消耗体力,这项运动也成了老少成宜的运动——说到底,水球还是一种手球的变化运动。宋徽宗赵信的一首诗,对宫女们玩这种水球的场景有十分形象的描述: “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景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皇帝当然有专门的场地进行水球运动,老百姓则不可能在家门口挖一个池塘做比赛场地,所以只好在江边湖畔进行,大约一场比赛下来,球丢了无数,有的顺流而下,再也无法回收,所以这项运动进行了更为环保的改良,将球用小石子、碎瓦片代替,如今的小孩子还能用瓦片打出“燕子三抄水”,估计也是水球之遗风也! 调笑从香球 当然,手球的集大成者,应该就是“抛球戏”。宋朝的科学家沈括先生,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一段关于抛球戏的梦幻记载: 海州士人李慎言,尝梦至一处水殿中,观宫女戏毯。山阳蔡绳为之传,叙其事甚详。有《抛毡曲》十余阕,词皆清丽。今独记两阕: 侍燕黄昏晓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傍人认绣毡。 堪恨隋家几帝王,舞研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毡处,不是金炉1日日香。 李慎言未必就做了那个神奇的手球梦,就算是真的梦到了,也必然是有生活依据的。同样,也必然先有“抛球之戏”,而后才有蔡绳的《抛毡曲》。其实在隋唐之际,但凡宫廷或豪贵之家宴饮时,就经常把抛球游戏引入厅堂,并且有音乐歌声与之相合,用以佐酒。元稹《香球》诗云: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侧,犹讶火常烧。”这里描写的就是筵席之上,依次抛掷香球的情景。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也有“柘枝随画鼓,调笑从香球”的诗句,描写的是人们在筵席上随着画鼓的节奏,一面跳着柘枝舞,一面抛香球取乐。 既然大家是“调笑”着玩抛球的,那么这种球类运动想必不会是竞技性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归到娱乐类活动中去。从现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抛球运动,其实是一种运动量极小的“击鼓巡传”:唐人宴集,基本都是文人凑堆,大家环成一席,当喝到酒酣耳热时,侍女们连忙端上一只轻巧的绣球儿,然后丝竹齐鸣,客人们依座次第抛球传递为戏,若是有人接球不迅速或是掉球,则罚酒或是表演节目,一曲若终,球在谁的手上,则有更大的惩罚,至于是喝掉一壶酒还是做其他什么,则年久而不可考也。 在玩抛球戏的时候,人们还可以闪避飞掷而来的绣球,称为“飞球”或“闪球”。飞球与闪球是两个对称的动作,唐人曾有过很多描写。如《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蜀郡有富家子弟,好拈花惹草。一日与成都坊正张和造访一处豪宅, “主人延于堂中,珠玑缇绣,罗列满目。又有琼杯,陆海备陈。饮彻,命引进妓数四,支鬟撩鬓,缥若神仙。其舞杯闪球之令,悉新而多思。”而在《太平广记》卷厶89《冥音录》中也有“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抛与闪的过程使得游戏进行得十分热闹,往往是有人跑有人躲,使得诸文人十分没有拘束。 唐人在宴饮游戏时,往往喜欢作诗记录。而抛球戏这种手球游戏非常适合这群“坐家”,于是诗人们特别钟爱这种球类游戏,并且也经常在诗文中提到它,如白居易就有“球簇桃花绮,歌巡竹叶觞”,以及“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自入春来未同醉,那能夜去独先归。”张祜有“亚身摧蜡烛,斜眼送香球。”而杜牧则有“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袅袅长。”这些都是玩抛球戏的生动画面。 作为球类游戏,我们非常关心它的形制。刘禹锡的《抛毡乐》中对之有这样的}苗写: 五彩绣团团,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船。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既然是“五彩绣团团”,也就是说,在圆形的球表面,以五色丝线缠成花纹。而且要在红烛下传递,才有趣味,至于“赠一船”这个词,则必然是在行“抛球令”——具体如何行令不知道,但惩罚的办法写得很清楚: “一船”。古人饮酒有一种饮法,是要将酒斟入杯中,然后将杯放入女人的绣鞋中,被罚之人必须端鞋而饮。由于女子修鞋似船,所以叫“赠—船”。 唐人皇甫松也有两首《抛毡乐词》: 红拨一声飘,轻毡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少少抛分数,花枝正索饶。 金蹙花毡小,真珠绣带垂。几回冲蜡烛,千度入春怀。上客终须醉,觥杯自乱排。 “轻毡坠越绡”、 “真珠绣带垂”等句子,说的是在彩球上缝缀着彩色丝坠,有的还缀有珍珠。一声令下,彩球飘飘,红绡翻飞,飞觞传盏,很是热闹。由于这种球十分精美,所以又叫做绣球。宋以后的小说戏曲中常出现的所谓“彩楼招亲绣球打”中,那些小姐们所抛的也许就是这种绣球吧!这种绣球又轻又巧,直到清代乃至近现代依然在民间流行,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湖北武昌之民情”中,就有“男喜角力、击毽、拍球等事…球团絮而成,绕之以线。”绣
【年份】2010
【期号】第27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2、大上海时代广场举办主题装置展 年份:2016
- 3、昔日国宝今何在? 作者:梅耶,布莱萨克 年份:2016
- 4、丁飞:用汗水和真情与命运换艺术 年份:2010
- 5、毛可一:踏入诗性人生的河流 年份:2010
- 6、利玛窦:穿越400年的对话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