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文化论坛

日期:2004.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吴为山 

【刊名】雕塑

【关键词】 文化论坛 文化身份 雕塑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性 城市文化建设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城市建设

【摘要】日益兴起的中国城市雕塑,在体现着社会迅猛发展之同时,也不免令人担忧。毕竟雕塑的永久价值是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历史性、精神性为前提的。我国早期城市雕塑的萌芽是从西汉武帝元狞三年(前120)在今陕西长安县昆明池,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局设置的两件大型“牛郎”、“织女”石像开始。可惜之后的雕塑发展基本上是朝着墓葬、墓道及庙宇两个方面。直到上个世纪初叶,雕塑家李金发、刘开渠、滑田友等留学回国,一批纪念抗日战争的雕塑出现,才标志着现代雕塑的崛起。因此,中国现代城市雕塑是与民族的独立精神、民族解放运动连在一起的。解放后的20世纪50、60年代,纪念性城雕得到很大发展。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狂热时期里,政治性雕塑大量制作。80年代至今,城市雕塑的涌现可谓空前,水平良莠不齐。当然,这不仅仅是雕塑自身的问题。 作为在城市文化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雕塑,或者说蕴涵着深厚文化的雕塑,在当今的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中以及在今后的历史中发展如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度反思。

【年份】2004

【期号】第3期

【页码】43201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