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思考
【类型】期刊
【刊名】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摘要】鉴于美术欣赏课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独特作用,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了美术欣赏课,但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现状、原因、对策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美术欣赏 现状 原因 对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各行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本是为社会输送实用、管用、会用,能直接为社会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人才,但基于美术欣赏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独特的作用,该课程越来越受到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重视,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及教学条件相继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程。但受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经验不足,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下面本文从现状、原因、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 学校管理层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不够,以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市场上现有教材专业性太强,没有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美术欣赏教材;课程开设基本上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且课时非常有限;课程开设普及率很低,只有2.5%到5%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且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原因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美术欣赏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此各专业课程的开设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而展开的,对学生的人文、审美修养等素质的培养不太重视,加上美术欣赏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没有专业课程那般 “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影响学生就业,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2.师资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 因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级建成的,所以专职美术教师的缺口非常大,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无法开设该课程,即使开设有该课程的院校其教学任务也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而是由本院校美术或设计专业的教师兼任。而且该课程一般是一学期开设一次,每次对授课人数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控制在150到300人左右,而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一般在5000人以上,有的院校甚至超过万人,因此学生选修该课程的机会是很少的,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内容的编排缺乏系统性,没有较完善的教材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一本适用于高职工科类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所以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对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居多,而对于与时下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雕塑、园林、商业广告、工业产品、服装等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涉及较少,并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分析,这对于没有美术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难度明显偏大。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佳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形式基本采用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偏重讲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而对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缺乏较深入的阐述,以致欣赏课停留在“看看热闹”的层面上,因而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没有达到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所期望的效果。 三、对策 1.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到学生均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程在开发大学生智力,开拓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塑造其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提高其审美修养,陶冶其情操等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明确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美术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而不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因此任课教师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安排学生欣赏什么,而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传授学生以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理解、评价;了解古今中外不同美术、设计艺术流派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风格特点、文化底蕴、思想内涵、民族与地域特色;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美术与科学、文化,美术与哲学等的关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普及率 针对美术欣赏课师资普遍不足的情况,首先,要引进人才,应根据学生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美术欣赏课教师。其次,可聘请美术专业人士或外校美术教师担任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三是对现有相关教师采取培训、进修的方式进行师资力量的补充。以便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课率和普及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完善教材、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应把握好“五性” 因为美术欣赏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多,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地予以讲授,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应精心选择,科学编排,把握好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千千万万的社会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就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道德功能,教材的编排要结合美术学科课程的特点突出爱国主义、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 (2)系统性与科学性:系统性是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要具有广泛、典型性,要系统化,应包括绘画、建筑、设计、雕塑、摄影、书法、工艺美术等。教材内容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并且要符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安排,既不能专业化,也不能太大众化。 (3)民族与地域性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哲学思想的区别导致艺术作品门类众多、不同画派林立、内容极其丰富、风格变化多样、特色鲜明。这就要求美术欣赏课的教材应将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华进行精心选编,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用最优秀的艺术作品熏陶学生。 (4)针对性与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要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特点精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绘画、设计、工艺美术、建筑、雕塑、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外、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等美术内容的比重,灵活安排,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5)时代性: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绘画方面的运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美术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时代精神,充满时代气息。对于一些事关全球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均应该成为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公共设计艺术是美术欣赏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共设计艺术的欣赏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带动设计艺术的发展,提高整体设计水平,改善全社会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4.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公共美术欣赏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如果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讲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是难以奏效的,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课堂上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似乎也听的津津有味,但一下课就全忘了,主要是因为教师过多地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难以理解其实质性内涵,看看热闹而已。因此,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导致学生不敢越雷池,其实对欣赏者而言,因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知识素养的不同,对同一幅作品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过早地给出标准答案,往往容易封杀学生的个性思考,忽视学生自身欣赏情感体验,难以引起情感共鸣,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刻的艺术内涵把握不准。在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引导,导致学生欣赏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设置“以人为本”的教学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和热爱”。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过分注重对美术作品的学科知识理性分析,忽视对学生的感性和精神追求的引导。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欣赏氛围,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之中,其思维才能变得更敏捷,感受更敏锐,易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觉的敏锐性,以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的需要,进而对人生的理解。教学情境可以借助光学、声响设备、电影、多媒体等现代
【年份】2010
【期号】第5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有一种苍凉是美丽 年份:2005
- 2、粉彩瓷瓶的回家路 作者:朱毓 年份:2018
- 3、浅析吴冠中油画的黑、白、灰元素构成 作者:吴文娥,王叙良 年份:2018
- 4、《稚子之萌》——工笔创作谈 作者:陈龙生,朱鹏辉 年份:2018
- 5、传统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分析 作者:张书培 年份:2017
- 6、台海风云中的“达芬奇密码”——读刘溢的油画《搓麻将的女人》 作者:卢静纯 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