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期刊
【刊名】城市画报
【摘要】5月15日下午,平日里充斥着吴依软语的上海八号桥三期像是突然转换了语音频道一般,满耳听到的都是久违的港式粤语,设计师的三句话中夹杂着一句半的英文单字。间或,你会听到半成不淡的港产国语正与字正腔圆的沪式普通话嘘寒问暖,毕竟香港人讲起国语来总是有点吃力。 这是“香港:创意生态——商机、生活、创意”的开幕现场,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特地飞来参与,正忙于世博会的上海副市长屠光绍也抽空出席了开幕式,而本次展览更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并作为香港特区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别节目之一。曾俊华在致辞时说, “我们十分希望加强沪港两地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创意产业的联系。”就像香港导演王家卫、关锦鹏电影里挥之不去的上海情意结,这代表了香港与上海双城之间的微妙关联:一个展示香港创意产业成果的重要展览,竟然选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安身立命,那么,在全球化大环境影响之下的地区性创意生态,又能否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完整性?这大概是主办方有意设置的隐藏命题,如何将本土味道浓郁的创意魅力,转化为全球性的成功々也许全香港的设计师都在寻找答案。 大部分香港设计师都具有敏锐的营商触觉,刘小康就是其中一个,屈臣氏蒸馏水的标志性水瓶就是他的杰作。刘小康的创作涉及到装置、雕塑、舞台、产品设计等方面,被称为“最跨界的设计师”。刘小康说,“这跟香港人的信念有关,香港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要去尝试,只要有机会做好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事情,这是香港人生存下来的方法。有一位日本大师跟我说,你这样很不容易,我说我们大家都是这样子的。日本的前辈设计师都是专注于某一范畴,平面设计师就专注做平面,做别的领域会被人看不起。但是对我们香港设计师来说,手边的资源太多了,这也是香港创意生态里的一部分。香港的多元性不是我们特意要做出来的,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生存之道。” 《城市画报》的老朋友、G.O.D创始人杨志超也参与了这次展览,他的作品以“西九龙城寨”为题,向香港“勇往直前”的精神致敬。杨志超说, “九龙城寨最能代表香港原生建筑的传奇色彩,尽管它在1 993年已被拆除,但这里曾经是香港唯一一处在警察管辖之外,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对于杨志超来说,人们能在这种劣质材料建成的、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世代繁衍生息,这就是百折不挠的港人真实写照。无论是麦家碧笔下的麦兜、李永铨为满记甜品设计的“甜品怪兽”;还是又一山人黄炳培的“红白蓝”系列、陈幼坚的“东情西韵”香港纪念品,内里都渗透着港人对本土集体回忆的缅怀与彰显。 参与本次展览的50多组著名设计师,涵盖了时装及奢侈品、产品、空间设计、服务系统等方方面面的专才,其中更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殿堂级人物:靳棣强、利志荣、孙浚良、Michael Lau、杨学德、小克、谭燕玉、Anthony Lo、Qeelin、许诚毅、刘家宝、BarneyCheng-----此外,本次展览更邀请了高少康、杨丰亡豪、梁展邦、冼美玉等50位香港年轻设计师,利用展览策展人荣念曾设计的“天天向上”公仔为蓝本,展现50座设计风格迥异的人型塑像。这些崭露头角的设计师的作品,正是响应了荣念曾借由“天天向上”所表达的理想正能量——香港设计的“创意新一代”正在天天向上、不懈努力,谁还敢说香港设计界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荣念曾是“进念·二十面体”的创始人与艺术总监,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成年后移居美国,多重的生活背景令他萌发了“天天向上”公仔的创作念头, “上世纪50年代,内地每所小学的墙上都写着‘天天向上’四个大字标语,我觉得对小朋友来说蛮有压迫感。‘天天向上’的公仔包含了我对人、对社会、对体制等各种问题的思考,这个公仔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在思考还是在批评一些事?抑或是发现了新大陆?你可以有不同的想像,因为创意本来就是来自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想像。” 每个人对“天天向上”这可爱的模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有设计师用港人的日常早餐——嘉顿生命面包的经典包装,为“天天向上”公仔穿上蓝色格子外套;也有设计师仿制香港地铁错综复杂的路线图,在“天天向上”公仔的外壳绘出多条交错的“港饮港食”美食地铁线路,上一站冻鸳鸯、下一站菠萝油……荣念曾让这些年轻创作人放胆尝试,发挥多元化的创作精神,以“天天向上”作为一个小小引子,展现他们创作思路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理想。 多年来,香港设计师不断推动创新、探求各自领域发展,展现出香港创意产业的多元化面貌。但对于内地乃至全球而言,香港对外的创意产业形象一直不甚明晰。总策展人罗启妍想通过本次展览,向公众展示香港设计的活力、风格、创意和品牌建构的能力。 “香港有着悠久的自由传统,在思想上兼收并蓄,地理上背靠泛珠江三角洲,又能便捷地连接到世界各地,是高效率的创意基地,有着巩固的经济体系、低税制、高效率,大批高水准的国际性设计品牌都在这里涌现,不少海外专才亦因此受到吸引、回流香港。” 香港既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同时又包容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几代香港创意人才就在这样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香港:创意生态——商机、生活、创意”展览意图记录的,是香港设计界过去20年的风雨历程。主办方想带出一个信息:好的设计,是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各位到上海看世博会时,不妨顺路来八号桥看看这个港味浓郁的展览,大概又能多明白几分。
【年份】2010
【期号】第1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拉比克·肖:跨越多种文化的转身 作者:王蕊 年份:2016
- 2、马塞尔·布鲁泰尔斯:模拟,一场忧伤的同谋 作者:陈颖 年份:2016
- 3、意大利 实验性肿瘤 年份:2012
- 4、岩崎贵宏:微观城市的反思 作者:赵静 年份:2014
- 5、地图 年份:2015
- 6、花瓶之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年份: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