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社会科学 】搜索到相关结果 3224 条
建设和发展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构想
作者:
章立东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开发区
高新技术
产业
描述:
景德镇如何把握新世纪经济特征,加快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人民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对建设和发展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建设规划、优惠政策、开发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想。
开放经济下地方财政竞争与中央最优政策——兼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作者:
唐沿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央财政
区域战略
地方竞争
描述:
我国区域政策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的"东部优先",到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东部优先"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相配合的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的过程。对不同时期政策效率的解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异质性地区间对外资的竞争和中央最优政策选择问题。基于两阶段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文章对中央的地区差别性和相同性政策的效率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其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
作者:
姜强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绘画
当代性
艺术语言
创新
描述:
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材质美、特殊的艺术语言,凸显出巨大的东方神韵之美。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艺术领域的主流特色,在当今这个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里,它的艺术语言将不再仅是传统特色。当代的陶瓷绘画艺术在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思维意识的更新中,不断地碰撞着、融合着、吸纳着,融入现代文化,在不断革新拓展中使陶瓷绘画特色的、个性的艺术语言更具生命力。
明清入藏瓷器与汉藏文化交流
作者:
张婧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明清瓷器
藏传佛教
描述:
明清时期有大量瓷器通过皇帝的赏赐、私人向景德镇定制和民间贸易等不同渠道从内地运往西藏。这些瓷器中有不少是出自御窑厂的精品,它们或用于佛前供奉,或作为活佛、噶厦官员等僧俗上层人士的日常用器,其中一部分特制或定制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带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明清时期的入藏瓷器为当地各阶层人士所珍爱,它们丰富了西藏地区宗教法器和日常生活器用的品种和文化内涵;同时,以藏传佛教符号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明清瓷器(特别是当时的官窑瓷器)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强弱与明清两代皇室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无论是从这种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产品数量来看,清代都比明代更加突出。入藏瓷器为安定边疆、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和不断巩固作出了贡献,它们是汉(内地)藏(藏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作者:
章立东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
描述: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欧美频频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制造业海外收购遇阻等多因素交织,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为积极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调整,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十年内将中国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大而不强、颠覆性的信息革命、企业对信息化改造态度不一等诸多困难。针对门类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制造业,本文提出以执着严谨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制造业、提升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业2.0、3.0与4.0齐头并进等若干转型升级路径。
基于图像学与意识形态的BBC纪录片Treasures of Chinese Porcelain研究
作者:
吴昊天
汪哲宇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景德镇
图像学
纪录片
瓷器
描述:
梳理纪录片Treasures of Chinese Porcelain的拍摄背景、内容及重要观点,进行图像学与意识形态分析,对片中多次出现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陶瓷、《陶冶图》、蓝白色画面、生产污染等镜头进行探讨。该片具有较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对其叙述产生了较大影响。纪录片的拍摄应体现对真实世界与历史的了解,而中外文化的交流更应建立在充分沟通、认同的基础之上。
观象制器:上古夏商时期器物中的造物哲学
作者:
董明利
李兴华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物哲学
观象制器
器物
上古夏商
描述:
上古夏商时期处在“文字记载社会万象”之前,器物是上古先民讲述“一切社会现实”的主要载体,因而观象制器是上古夏商时期最重要的造物哲学观。通过分析人面鱼纹盆(万物有灵观和图腾崇拜)、上古时期陶器(实用主义和万物有灵观)、兽面纹玉琮(天圆地方观和动物通天地观)、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巫术通天地观)、司母戊大方鼎(王权神权和宗教崇拜)的造物哲学观可以窥见,上古夏商时期,“观象制器”是沿着“观象—取象—意象—具象—成器”的造物哲学来创造器物,并由此推动了“观象、取象、成器、通神明、类万物、尽圣人之意”的上古夏商器物文化繁荣。
论传统器物制造沿革过程中的文化符号
作者:
董明利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符号
传统器物
描述:
器物,形而下也。当人类把文化精神赋予器物后,器物的文化承载功能就得以彰显;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得到沉淀,器物制造也随之变革,因而留存下来的历代器物可谓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化活化石"。从造型上看,传统器物"厚重圆润";从材质上看,传统器物"尚瓷崇玉"。从"文化精神"到"器以载道",民族文化精神及所表达的文化符号恰恰与儒道佛文化气质息息相关。
黄彦标志设计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标志设计
工程硕士学位
江西南昌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协会会员
江西财经大学
工业设计
描述:
黄彦,江西南昌人,女,1978年出生,2007年获景德镇陶瓷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现为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陶渊明诗歌中的动词运用浅析
作者:
王茜
韩晓光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诗歌
陶渊明
动词运用
描述:
陶诗的语言看似平淡、质朴、简净,但平淡中蕴思致,质朴中见风骨,简净中含深韵。尤其是诗中的动词运用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陶诗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陶渊明诗歌中动词运用值得人们深入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