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2127 条
-
非一己之力的创造
-
作者:
李璠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型石膏
雕塑作品
公共雕塑
潘公凯
展览厅
博物馆建设
家族企业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日常运营
-
描述: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雕塑的传统就是合作,这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雕塑系的学生普遍合作概念强一些,分享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其他系的同学则需要独立空间更多一些。这里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雕塑艺术工作
-
“场”的保护
-
作者:
刘玉雪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场上
斯通
中央美术学院
方寸之间
互动关系
采访地点
盘都
展示性
雕塑系
艺术表达
-
描述:
艺术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郭晓榕郭晓榕青年艺术家采访时间/8月10日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与郭晓榕约在央美雕塑系第五工作室,工作室像一座废弃的工厂,高高的拱顶、透明的玻璃,斑驳
-
在她的手中安息
-
作者:
徐梦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克尔
策展人
在美国
马蒂亚斯
活着
绘画题材
肢体末端
小型雕塑
珂勒惠支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在她的墓碑如是写道:“……在祂的手中安息。”这心思,不仅是和上帝同在,而是“人类大同之心”。——《与手对话》马蒂亚斯·亨克尔1938年,已逾古稀之年的凯绥·珂勒惠支开始了一系列小型雕塑的创作
-
跨文化的瞭望
-
作者:
Fanny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艺术家
中国摄影
距离感
雕塑专业
肖像摄影
摄影大师
湖北美术学院
风景摄影
城市发展
私密空间
-
描述:
摄影艺术家唐晶而言,这个周期似乎要更长一些,地域上也要更跳跃一些。从1999年于湖北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专业到2006年赴德国卡
-
国内展览
-
作者:
暂无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索卡
当代艺术中心
出生年代
广东美术馆
艺术圈
宗白华先生
当代美术馆
雕塑系
今日美术馆
宋代绘画
-
描述:
09.12移世界:寻美展览时间:2015/09/12~2015/11/01展览地点:索卡艺术北京本次展览借宗白华先生的“移世界”之说,选取三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出生年代的艺术家,分别为日本的饭田桐子
-
图拉真之柱
-
作者:
安德鲁·柯里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
描述:
留下的最具特色的重要雕塑之一。千百年来,古典学者们一直把这些雕刻解读为记录达契亚战争的一部图像历史,图拉真是其中主角,而达契亚国王德凯巴鲁斯则是他的劲敌。考古学家对浮雕画面进行详细研究,以了解罗马军队当年
-
晋阳地下壮观
-
作者:
罗秣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
描述:
来自中亚地区的蓝宝石戒指。 石椁正面右壁上的浮雕刻画了三名献祭之人和一名牵马的马夫,上方天空中有吉祥鸟,下有两犬。专家推测,这幅画面作为石椁正壁九幅浮雕的第一幅,表现的是祆教信徒向大神密特拉奉献骏马,以求进入善的天国。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6月号)
-
重返北朝
-
作者:
张庆捷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
描述:
高峰,是多元文化融合在中国北方结出的一朵奇葩。1999年太原出土的虞弘石椁正是这种东西(亚)交融的北朝新艺术的代表之作。在典型的汉式屋顶之下,石室四壁内外布满了浮雕,其内容几乎看不到一丝中原文化的影子
-
收藏:舟山核雕
-
作者:
朱千华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
描述:
自制的工具用着称手。 舟山核雕的兴盛,与江南水乡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苏州核雕吸收了玉雕、木雕、竹刻等艺术精华。特别是扬州玉雕艺术,开始移聚苏州,而玉雕中的山仔雕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核雕艺术
-
改善校园环境布置“熟视无睹”现象的一些建议
-
作者:
沈文龙
来源:
华夏教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布置
办学历程
廊墙
课程形态
主题雕塑
暗指
宣传橱窗
知度
花点儿
师生工作
-
描述:
和教育影响,并不是所有学校十分关注的。学生对环境布置"熟视无睹"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我曾对部分学生进行过校园环境布置认知度的调查问卷。有些学生对校园主题雕塑叫不出名称,更不知它表示的意义;有些学生连自己教室走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