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7 条
-
徐沟背棍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人
博采众长
舞蹈动作
东北秧歌
雕塑造型
民间艺术
绘画色彩
戏剧内容
-
描述:
、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流动杂技”。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蜚声中外。
-
广州举办首届樱花文化节
-
作者:
柯宣东
来源:
中国花卉园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持续时间
广州
文化节
文化内涵
雕塑公园
樱花
欣赏价值
珠三角地区
-
描述:
2月4日,一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的樱花文化节在广州雕塑公园举行。此次樱花文化节是珠三角地区首次举办的大型樱花主题花展,也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较具特色的樱花文化节之一。文化节举办
-
浅谈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性
-
作者:
徐思远
来源: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环境
环境
和谐
雕塑
创新
-
描述:
雕塑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环境而生。一件完美的雕塑品不仅仅是其自身造型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和所处环境完美结合起来,彼此衬托,交相辉映。雕塑以各种形式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融入到环境中去,追求整体的和谐,达到整合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
-
《中华神韵》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黄金珠宝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神韵》
民族精神
艺术价值
收藏价值
河磨玉雕
-
描述:
由辽宁丹东恒基玉器厂推出的大型河磨玉雕《中华神韵》.高236cm.宽190cm,厚93cm.总重达4000多公斤:以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九五之尊”为创意理念,运用浮雕、
-
梅花香自翠中来
-
作者:
郭颖
来源:
中国黄金珠宝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翡翠
雕刻
梅
人生态度
花香
题材
摆件
作品
-
描述:
报新春、梅开五福、梅妻鹤子等题材。梅,常采以浮雕的形式被刻画在牌片、挂件或一部分摆件的作品上。这也是出于保护原料的考虑,而不将梅以镂空工艺进行表现,而且也以写意的技法进行雕刻,即不精雕细琢其细部特征以求逼真。
-
可以佩戴的艺术雕塑作品
-
作者:
于媛
李瑾
王磊
来源:
中国黄金珠宝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技术工艺
艺术表现力
佩戴
雕塑作品
艺术家
艺术形式
社会问题
-
描述:
无论从事纯艺术还是设计,当跨越了技术工艺,接下来要研究的就是有关艺术的哲学、美学等。艺术的表现力在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跟雕塑或绘画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家研究的正是它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这种独特
-
走进设计师达西·纳姆达科夫的游牧人世界
-
作者:
张鹤
来源:
中国黄金珠宝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世纪坛
广州美术学院
游牧
雕塑作品
西伯利亚
设计师
艺术首饰
世界
-
描述:
今年年初,俄国艺术家达西·纳姆达科夫的雕塑作品和首饰作品与西伯利亚的文物馆藏品——《游牧人的世界》,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后,紧接着在广州中山美术馆展览。越来越多的中国观
-
雕塑,让城市更美好
-
作者:
穆杨
来源:
活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
中央大街
《乘风破浪》
《丰收》
哈尔滨
佳木斯
城市
雕塑
-
描述:
1958年,18岁的杨世昌从佳木斯来到哈尔滨,今年已经整整50个春秋了。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一个人的黄金岁月为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打扮梳妆:中央大街的《老街余韵》、松花江畔的《丰收》、太阳岛上的《乘风破浪》、儿童公园的《少年之星》、环卫园的《城市美容师》、一曼公园的《赵一曼》、通江广场的《放飞和平》……他用热情和智慧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
基于Rhino环境下的简易雕刻机设计
-
作者:
穆存远
鲁锋
朱月秋
来源: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Rhino
工程图
简易雕刻机
结构
-
描述:
在犀牛环境下,利用简易的仿形原理,提供一种低价、简便的半自动雕刻系统的解决方案,为批量生产半浮雕装饰艺术品的中小用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加工设备,从而拓宽雕刻机的用户群,供雕刻机用户及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
艺术家眼中的机器人:浅述高仿真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
作者:
叮当
文果
来源: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度集成
感知功能
艺术家
自动化功能
机器人技术
仿真机器人
机电系统
雕塑艺术
-
描述:
高仿真机器人将超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和现代机器人技术相结合,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和自动化功能的拟人型机电系统,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本文综合介绍艺术家眼中的机器人,即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研究成果——高仿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