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铭】搜索到相关结果 237 条
-
青花瓷的铭文与款识
-
作者:
李绍斌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纪年
款识
铭文
纹饰
古陶瓷
汉文字
书写
少数民族文字
明清时期
-
描述:
一、古陶瓷铭文款识起源 中国是陶瓷古国,一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生产出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以及彩陶
-
汉代铜镜流行镜式浅论
-
作者:
王建国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流行
主题纹饰
铭文
青铜镜
长足发展
高浮雕
铸造工艺
汉代铜镜
春秋战国
-
描述:
的工艺,制镜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汉镜有以下几个特点:版式层出不穷;开启了铭文铜镜的先河;大量采用高浮雕的铸造技术。笔者就汉代铜镜进行了梳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镜式,按流行阶段进行了划分。
-
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汉镜
-
作者:
沈汗青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西汉早期
铭文
主题纹饰
高浮雕
西汉中期
淮南市
汉代铜镜
出土
淮南地区
-
描述:
汉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既是繁荣时期,又是逐渐演变乃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概括说来,西汉早期到中期是战国铜镜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期;西汉中期以后,铜镜呈现了全新面貌,大量具有典型汉代纹饰风格类型的铜镜涌现;到东汉晚期,随着高浮雕画像镜的流行,汉代铜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同时,铜镜作为一种生活日用器,到汉代时才真正为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
-
说说青花瓷的铭文与款识
-
作者:
李绍斌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陶瓷
纪年
款识
铭文
汉文字
书写
少数民族文字
明清时期
民窑
-
描述:
一、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的功用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最初仅是一种简单符号,后来渐渐发展为记载制作该器物的时代、地域,或是器物的编号、工匠的姓氏等,再后来铭文内容更为丰富,作为纪年、宫室、官府、堂斋、作坊等的标记,以致文字越来越多,吉祥用语、名人的诗词歌赋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刻写在陶瓷上者。
-
诗中交情 砚上唱和
-
作者:
瑞霖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落款
楷书
说诗
吴昌硕
书法
铭文
五言绝句
光绪帝
边侧
形制
-
描述:
我有一方抄手砚(图1、2),清代,长19.3厘米,宽11.5厘米,厚5.8厘米。砚面平素无纹,只是边框稍宽,受墨处因长期磨损下凹。堂池相连。砚岗饱满,砚池颇深。然而两边侧铭文却引人注目。右边侧阴刻
-
五彩缤纷的汉代铜镜
-
作者:
王玲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汉时期
中国历史
艺术风格
圆形
铭文
纹饰
时代特征
发展演变
生活用具
汉代铜镜
-
描述:
铜镜是古代梳妆照面的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正面光可鉴人,用以照容,背面有丰富多彩的纹饰和铭文。铜镜纹饰显示的艺术风格,是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及唐代。自宋代开始,铜镜艺术开始走向衰弱。
-
关于盐池隋代铭文金版的讨论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收藏家
正面
专家学者
隋末农民起义
铭文
镂空
宁夏盐池
山峁
出土
-
描述:
2006年9月18日,在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古峰村一个小山峁上,工人采土时发现了3块金版。其中1号金版,正面为浮雕、镂空骑射图,背面有铭文82个字,记载有"白乌二年"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向海明称帝的年号
-
一方砚台,一种文化
-
作者:
瑞霖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文化
文学
历史
艺术价值
铭文
纹饰
艺术品位
-
描述:
。一方砚台,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门艺术。例如我收藏的一方清代端砚,纹饰秀雅,铭文豪放,意蕴丰富,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方端砚(图1、2、3、4)长15.4厘米,宽9.5厘米,厚2厘米,长方形,四圆角。门字边的前边框上浮雕夔龙纹。砚堂稍凹,砚岗中间
-
竹刻中的特殊工艺
-
作者:
文亮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文化
文学
历史
艺术价值
铭文
纹饰
艺术品位
-
描述:
始于清初,盛行于清中期的文竹器,又称竹黄、翻黄、贴黄、反黄等。它为华夏传统竹刻工艺的特殊品种,是把竹筒里层薄薄的竹黄,进行反转后再通过煮压,最后贴于木胎上而成的工艺。 文竹器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是以竹黄之淡雅本色取胜的光素器,其清秀细致。第二类是多以阴文浅刻为主的纹饰雕刻器,其别具美感。第三类是尽管不用圆雕、高浮雕、透雕等刻法,但却将竹黄与竹雕相结合的竹雕器,其匠心独运。
-
贵霜帝国钱币欣赏
-
作者:
周燕伟
唐养文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贵霜帝国
打压法
铭文
最大直径
希腊文
图案设计
钱币正面
铸造
铜质
徽记
-
描述:
贵霜帝国始建于公元一世纪上半叶,消亡于公元三世纪,是当时中亚地区的古代盛国,与古时的罗马帝国、帕提亚(安息)帝国和中华帝国(东汉王朝)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贵霜钱币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质地有金、银、铜等材质。钱币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与图案设计并重,形制千姿百态,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等;钱币背面常常是"贵霜化"了的希腊、伊朗和印度诸神。由于采用打压法制造,造型多欠规整。从已经发现的贵霜钱币来看,许多金、银材质铸币往往非常精美,图案清晰,高浮雕图案者更显精致;而铜质币可能因年代久远,流通磨损,氧化锈蚀等原因大多品相相对稍差。新疆楼兰遗址及和田地区曾出土发现数十枚贵霜钱币,这表明早在古代,贵霜王国与我国西域就有经济贸易往来。同时表明,贵霜钱币在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传入了中国。
<
1
2
3
...
6
7
8
...
22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