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通俗】搜索到相关结果 316 条
-
女高音的教学法之我见
-
作者:
王珣
来源:
黄河之声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演唱形式
女高音歌唱家
美声歌唱
声乐艺术
通俗唱法
十九世纪
民族唱法
自我情感
艺术形式
嗓音条件
-
描述:
并达成共识也有几个世纪之多。随之,产生了一些意大利唱法、俄罗斯唱法、中国民族唱法以及近现代产生的通俗唱法等等,五彩缤纷,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并为声乐艺术
-
试论油画创作
-
作者:
李红娟
来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诚
咀嚼
共鸣
弊端
通俗化
-
描述:
油画创作是油画教学中的一门十分复杂的课程,我们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提高艺术素质,来调整我们的创作观念,弥补我们在创作中的薄弱环节。
-
了解巴西文化的“窗口”——《去他的巴西》读后感
-
作者:
江时学
来源:
拉丁美洲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窗口
读后感
定义
通俗读物
了解
中国
读者
文化中心
巴西人
-
描述:
五彩缤纷的巴西文化。最近,胡旭东将其300篇随笔编纂成书,谓之《去他的巴西》,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去他的巴西》没有提出深奥的理论,更没有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理论创新,但这本20多万字的通俗读物仍然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眼中,这...
-
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品质
大众文化
文化内涵
精神内涵
社会公共空间
公共性
表现形式
当代
通俗艺术
公共艺术
-
描述:
当我们跻身于当今繁华闹市的开放性空间之中时,很容易目睹许多造型奇特繁复、色彩丰富艳丽而足以吸引人们眼球的立体构筑物、充气类装置、各种灯饰、带有品牌内涵及企业或公司宣传含义的雕塑、载有当红明星及商品形象的各色广告媒体。同时,周边往往伴随着商业促销的舞台表演或火爆的抽奖活动。其间启用的视觉及听觉表现形式,包括其展示方式,在普通民众看来似乎与所谓的"艺术"的感官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再由于当今的一些以"公共艺术"的名义而设立于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欠缺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从而导致许多人士认为,公共艺术是没有艺术品质和个性以及现代精神
-
关于明清通俗小说作者别号问题
-
作者:
孙京荣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花藏主人
幻中真
明清通俗小说
入世心理
中国文学史
辽海丹忠录
孙楷第
文人士大夫
五彩斑斓
市民阶层
-
描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繁荣阶段,尤其是小说创作,可谓群星灿烂,五彩斑斓。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终于走上了文坛,为广大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喜闻乐见。然而如此繁荣活跃的小说创作,却有一个非常突出
-
李敦油画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花藏主人
幻中真
明清通俗小说
入世心理
中国文学史
辽海丹忠录
孙楷第
文人士大夫
五彩斑斓
市民阶层
-
描述:
李敦油画作品
-
关于流行文化的思考
-
作者:
石中元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会舞
中国文化
流行歌曲
大众心理
落后地区
健美操
物质基础
通俗小说
商品流通
流行文化
-
描述:
当代的中国文化处于急剧而深刻的变迁之中,迪斯科、健美操、卡拉 OK 从城市波及到了乡村。人们陶醉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录相片中,也忘情在圣诞热、情人节、舞会舞厅中。商品流通给流行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
民间音乐、通俗音乐、艺术音乐简议
-
作者:
薛良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音乐
通俗音乐
艺术音乐
-
描述:
在人类生活中,音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现象,它的内容五彩缤纷,形式千变万化。有人把这种万紫千红的艺术现象,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那就是:民间音乐(Folk Music)、通俗音乐(Popular
-
从“二十四孝”陶塑看中国孝道(上)
-
作者:
杨勇伟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十四孝
曹娥
中华民族
父亲
通俗读物
陶塑
传统美德
春秋时期
孝道
雕塑
-
描述: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编成的,后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虽然《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继承和发扬
-
浅谈绝句语言的通俗性及成因
-
作者:
孙金涛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七绝
体裁
五彩缤纷
绝句
比喻
通俗性
语言特点
诗体
刘熙载
充分利用
-
描述:
在我国古代诗体中,绝句要算较为短小的一种。七绝四句二十八字,五绝四句二十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诗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容量很大,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充分利用广绝句的特点和优势,开掘出其它诗体所无可表现的风神、韵味。刘熙载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艺概》)正是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点。本文即试图探讨绝句的某些语言特点及其与绝句体裁特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