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谈具象雕塑教学心得
作者: 陈箫   来源: 参花(下)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剖   整体   德育   具象雕塑  
描述: 其今后的艺术生涯。其次是技法、技能训练,先决条件是熟练掌握解剖知识。最后是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合理地取舍顾全大局,突出主题,很好地通过客观物象具象再现来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感受以及想抒发的感情,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
《雷锋向我们走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项目名称   雷锋纪念馆   形象   长沙市   生平事迹   创作   石雕   雕塑  
描述: 雕设计/竣工年份:2017/2018制作单位:长沙市华美雕塑有限公司雷锋雕像创作之路雷宜锌先生收到创作雷锋纪念馆序厅主雕塑的邀请时,就已经深感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难度,大家对这个作品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够刻画出一个有望城时期特色的雷锋形象,区别于军人时期的雷锋传统形象,而且这个雕塑必须成为经典!
江宏伟对新工笔的影响
作者: 杨慧   来源: 世界家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现实主义   艺术市场   具象写实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   学院成长的艺术家  
描述: 江宏伟是当代工笔画花鸟画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性画家,从他的众多画册中看出其风格,与宋画有相似气韵,大气而幽雅。有个人的时代精神内涵,具有古典回归的气息又合理的借鉴西方绘画的要素.对工笔绘画新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以江宏伟为首,创新工笔绘画让新工笔融入新的时代,让其更有时代性意义性历史性和个性,助力艺术新高潮的涌现。
民俗信仰视阈下“曲沃花葫芦”的嬗变与审美特征解读
作者: 刘岩妍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俗信仰   审美特征   视阈   符号象征   解读   嬗变   葫芦   母系社会  
描述: 葫芦,古称匏、瓠、瓞,属葫芦科藤蔓植物类,生长广泛,繁育力强,是古人的食用物和使用器物,也是母系社会繁衍生息最原始的符号象征,人类文化根脉发生阶段不容忽视的文化元素。“曲沃花葫芦”距今已有一千八百
肖像之外 ——肖像雕塑的研究与当代语境的思考
作者: 彭汉钦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体系   自身形象   肖像   当代语境   实践对象   艺术史   雕塑  
描述: 肖像雕塑的产生最早源自统治阶层的需要。在它功能作用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对认识与表现人自身形象的欲望和对未知的探求。通过长期以人类自身形象作为艺术实践对象的基础,在艺术史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围绕人物
表象之下的意蕴——说屈峰的雕塑艺术
作者: 宋伟光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   艺术生态   内省   表象   艺术形态   内心世界   浪漫   雕塑艺术  
描述: 艺术形态的多元化是当下的一种艺术生态,为了追求内省的智慧,我们从古典走到了浪漫,进入到现实,再返归到自然和印象。当试图摆脱法则和规矩的限制时,我们甚至走向了将艺术搞成不像艺术的境地。看起来似乎放下
杜冬梅、于明刚雕塑作品
作者: 杜冬梅   于明刚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在价值   邻里关系   雕塑作品   城市形象   文献显示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中央美院   沟通功能  
描述: 杜冬梅、于明刚雕塑作品
中青年雕塑家·耿雪
作者: 唐凌   郅敏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在价值   邻里关系   雕塑作品   城市形象   文献显示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中央美院   沟通功能  
描述: 耿雪的"窗"从来都是充满"感觉"的,这种"感觉"几乎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但观者依然会被她塑造的人、她安排的"凝固的剧情"所打动。在她的作品中回荡着无法排遣的忧伤、穿梭古今的无奈,甚至让我体会到古人所写"千里共婵娟"的诗意和凄美:两人相约共望一轮满月,深蓝色丝绒上的月光,洒在额头、投在心中。彼时,她不知我,我不知她,只有凝在心底的思念和祈福随着时间逐步加剧,而正是这种思念和内心默默地对谈产生了一丝诗意,但情感却可以在那一瞬间
悬浮的梦——读张冕的雕塑
作者: 李迅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在价值   邻里关系   雕塑作品   城市形象   文献显示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中央美院   沟通功能  
描述: 张冕近来的艺术表达,在让观者震惊之余也引起了对其深度的思考。观看张冕的作品,就是观察他的观物方式,但是我们却很难将他的作品定义、归类,不论是哪种创作修辞的简单归类对艺术家张冕都难以概括。面貌是有限的信息窗口,而熟悉的形骸背后是对真实、陌生感、仪式感的关照,就像《门》《小憩》《浮山》等系列作品,是对迎风独立、适形适物观心的生存抑或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没法定义,我想"不被定义"的观物视角和状态或许就是张冕创作的物观吧。器物原本无
从纽霍夫瓷板画看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中的混杂与想象
作者: 汪燕翎   来源: 艺术设计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混杂   纽霍夫瓷板画   中国风  
描述: 本文将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块青花瓷板画作为西方“中国风”的一个标本,考察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在生产模式、物质性、视觉性以及更复杂的场域和空间中的混合状态,进而为艺术史和设计史中对“中国风”的解读提供一种更有文化包容性的角度。
< 1 2 3 ... 14 15 16 ... 36 37 3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