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探析:从《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人物谈起
作者: 叶梅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超前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女性形象  
描述: 这三位女性形象。完美女性典范玛丽·高思采用隐秘、间接的方式来削弱男性权威,用无私的爱和奉献引导男性,间接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坎特维尔的幽灵》中的美国形象
作者: 姜远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分析   美国形象   王尔德   坎特维尔的幽灵  
描述: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大师,其笔下的《坎特维尔的幽灵》以滑稽的形式特征区别于其他的鬼故事,而在其小说当中,美国家庭的形象特征尤为突出,华盛顿、双胞胎、奥梯斯夫妇代表的是粗俗、物质但具有非凡吸引力的美国
江南烟雨梦
作者: 黄洁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语言   读后   指数   江南   唐朝   生动形象   写人   论理   留香  
描述: 文采斐然唐朝诗人皮日休说:"百锻成字,干炼为句。"语言文采决定着作文的人气指数。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惟妙惟肖,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总之,文采斐然的作文可以达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效果,读后让人齿颊留香。
意象解读与语篇连贯
作者: 刘春伶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   连贯   解读   意象  
描述: 人类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认知、思维和体验的对象是同一个客观世界。本文试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为指导,以文学巨著《简·爱》为蓝本,从读者角度探究作品中的主题意象之一"月亮"的认知解读对于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牡蛎与珍珠》中的女性
作者: 侯铁军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话语   《牡蛎与珍珠》   女性形象  
描述: 《牡蛎与珍珠》中的三个女性,或被刻画成浅薄的美女、践踏宝物的猪以及打开墨盒的潘多拉,或被丑化为逼夫出走的妖,或是为男性马首是瞻的小女人。通过审视剧中所暗藏的男性话语和父权制文化,揭露了剧中人及剧作家等男性他者对女性的丑化、涂抹。
约瑟夫·维希(Joseph Visy)作品选登(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达佩斯   作品选登   艺术生涯   矿物组合   抽象艺术   修复工作   雕塑家   大自然  
描述: 约瑟夫·维希1951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30岁离家远赴巴黎求学、参与艺术修复工作并成立工作室,从此开肩了艺术生涯。 上期本刊选登6幅作品与读者分享了约瑟夫利用岩石矿物组合所造就的抽象艺术美
浅谈心境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作者: 张昊男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芝加哥艺术学院   整幅画面   思路发展   塞尚   表现主义   艺术语言   灵感来源   人物形象   抽象表现   高更  
描述: 引言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在浩瀚的精神世界当中,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指引人们创作出经典的感人之作。长期以来,人们将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结合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用更清晰的思路发展当下艺术。随着社会对心理学方面关注的加强,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在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上,发现其中存在着无限可挖掘的潜力。然而,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
浅谈绘画技巧到艺带语言的转化
作者: 段晓刚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物象   绘画语言   学术研究   绘画技巧   抽象艺术   和谐统一   视觉表征   艺术语言  
描述:具象抽象,可以说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它是人类寻求自由、真实、纯粹与精神的视觉表征.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具象抽象艺术的理解,对于我们如何把握
新中国工笔画中女性形象的演变(1949-2010)
作者: 王鹏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王叔晖   美术工作者   现实关怀   语言风格   女性形象塑造   敦煌之梦   特定文化   女性生存状态   审美价值  
描述: 女性一直是工笔画主要表现的对象,工笔画细密严谨的语言风格长于表现人物内在特征和心理变化,适合于女性形象的塑造。1949—2010这60多年间,工笔画家在作品中创造了大量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在特定
中国民间雕塑文化特征初探
作者: 彭博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渐式微   高度抽象化   传统文化艺术   民俗活动   小说戏曲   至明   文化特征   西北人民   民俗性   城市工商业  
描述: 作为支配中国古代雕塑发展进程的两大支柱,服务于宗教教化需要的造像与服务于丧葬需要的陵墓、明器雕塑,构成了中国本土雕塑体系的主体部分。然而,至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思想的转变,这两类雕塑日渐式微,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都已远不及前代。近代以后,封建王朝的灭亡直接导致了大型造像活动的戛然而止,加之来势汹汹的西方雕塑的影响,使得中国本土雕塑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如今"古代雕塑"一词已俨然成为中国本土雕塑的代名词。有人就此提出
< 1 2 3 ... 13 14 15 ... 100 101 10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