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线”的发展及其“意象”性
作者: 王小银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风格   绘画技法   意象性   人物形象   中国工笔人物画   文人画   线  
描述: 线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就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就必须先从“线”的研究开始,而中国工笔画中的“线”,又是中国传统绘画线的重要“渊源”,为此了解和重新认识“线”,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抽象雕塑与环境应用
作者: 杨建   来源: 凉山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主题性(抽象)雕塑   艺术特点   环境应用  
描述: 最近几年来提倡城市雕塑建设,特别是非主题性(抽象)雕塑逐渐增多.现代语言的雕塑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的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合理的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创作的抽象雕塑作品在环境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是需要我们建筑师去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对待.
油画的历史与当代状况
作者: 钟国胜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   印象派   当代   文化背景   现代   古典  
描述: 就油画在西方的产生、发展以及油画艺术与历史、社会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当前文化、艺术状况加以考察,论证了油画在西方艺术中从中心退至边缘、价值内涵转变的根本原因和油画生存的价值,以及油画艺术在西方的嬗变原因、过程对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重要启示作用.
试论“意志”因素对欣赏的障碍作用
作者: 马继权   来源: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内容   障碍   抽象思维   审美境界   审美意识   显意识   欣赏活动   心理过程   意志力   消极作用  
描述: 在欣赏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欣赏者都持有美感态度,也并非所有持有美感态度的欣赏者对一部小说都废寝忘食,对一幅画都流连忘返,对一支乐曲如醉如痴,对一具雕塑都拍案叫绝(当然,我们所说的作品在质的方面是有价值的,最美的)。作为欣赏的主体——人,如果对欣赏客体所采取的是非美感态
端庄杂流丽 刚劲合柔润——舒惠娟陶瓷美术作品赏析
作者: 罗欣君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生动   作品赏析   空灵   技艺   艺术效果   人物性格   陶瓷艺术   绘画   感悟   特点  
描述: 端庄杂流丽 刚劲合柔润——舒惠娟陶瓷美术作品赏析
物象与心象的自由律动——周国桢陶艺作品赏析
作者: 黄明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陶艺作品   心象   形式语言   品赏   律动   物象   流畅   陶瓷艺术   生命意义  
描述: 物象心象的自由律动——周国桢陶艺作品赏析
培养情感 激发兴趣
作者: 徐晓萍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和联想   以情引情   教学情境  
描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需要。语文教学情感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有效利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现艺术形象神韵的法则
作者: 余锋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   人物画   绘画艺术   环境   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   服饰  
描述: 1 前言 在人物画方面,画家向来追求形神兼备;并且,很注重神似,以求其神韵。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刘安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神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
德化窑·马可波罗瓷·东方艺术
作者: 孙艺灵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外影响   观音   德化县   马可·波罗   福建   象牙白   明代   重要基地   东方艺术   中国瓷器  
描述: 一、德化窑的历史及对外影响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湛,造型雅致,色泽莹润,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浮雕般的印象——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看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些特点
作者: 任怡   来源: 钢琴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音乐创作   弱音踏板   头发   印象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   延音踏板   亚麻   色彩性和声   功能性   德彪西  
描述: 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瓦格纳的影响无处不在,沉重的压力激发了年轻一代音乐家对瓦格纳,乃至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反叛,反对极端主观性和无限的夸大,反对感情的极度外溢和自欺欺人的思想。
< 1 2 3 ... 9 10 11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