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136 条
-
宁州茶俗
-
作者:
黄崇焘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备方法
芝麻糖
宁州
菊花
客家方言
药理功能
柑桔皮
景德镇市
饮茶习俗
保健饮料
-
描述:
宁州茶俗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宁州,修水元朝初之建制,管辖修水流域的现修水、武宁、铜鼓三县.风土人情饮茶习俗,大同小异,在全国独具特色.宁州为我国出口红茶主产区,当地群众则喜饮绿茶,传统饮茶习俗,清饮与混饮并存,俗称"吃茶".混饮品种甚多,以"菊龙茶...
-
浅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功能与语言环境
-
作者:
郭小丽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环境
语言功能
交际
外语教学
概念
-
描述:
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功能与语言环境入手,阐述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外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三大语言功能。强调要创造理想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
浅说物理学语言
-
作者:
占腊生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理学语言
-
描述:
本文综合分析了物理学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了物理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
探索·期望与现实——关于《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的感想
-
作者:
张明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中国青年
油画艺术
新世纪
绘画语言
绘画技法
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
艺术家
表现形式
油画创作
-
描述: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于1997年11月在北京举办。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举办青年油画展,旨在全面展示当代中国青年油画队伍的水平与现状,评选出优秀的青年油画家,促进青年油画创作的学术交流,推动21世纪中国油画艺术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次青年展共收到从全国各地送选的作品2500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说明油画以其鲜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时期里迅猛发展。
-
学生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98年
《山水》
预言者
美术学院
系列丛书
平面设计
中国画
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
雕塑
-
描述:
学生作品
-
欧洲的城市雕塑
-
作者:
唐建设
来源:
档案管理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障碍
文艺复兴
发光材料
古罗马时期
解决办法
凯旋门
文化积淀
城市雕塑
传统文化
现代雕塑
-
描述:
春天似乎不愿离开冬日的罗马,时值十二月中旬,这里依然草凝青烟,松绕绿云。舒瓣展萼的“仙客来”在块块草坪上织出一幅幅深红、紫红、玫红、洁白的丝毯,把绚丽铺满这世界名城。与这些鲜活生命相伴共存的古老灵魂,是城市的另一道风景———雕塑。不止是罗马,从佛罗伦...
-
赣东北闽南方言略说
-
作者:
胡松柏
来源:
方言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全浊声母
广丰县
赣东北
上饶县
闽南方言
铜山
方言岛
玉山县
鼻化韵
泉州话
-
描述:
壹赣东北闽南方言的分布及源流江西省东北部简称赣东北.行政区域包括景德镇市、鹰潭市和上饶地区,下辖乐平、浮梁、余江、贵溪、上饶市、德兴、上饶县、广丰、玉山、铅山、横峰、七阳、余干、万年、波阳、婺源等16个市县.赣东北地区北连安徽...
-
赣方言漫谈
-
作者:
颜森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语
赣语区
赣方言
信丰县
江西省
汉语方言
西南官话
客家话
方言区
江淮官话
-
描述:
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是赣语和客家话,其次还有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徽语等。赣语分布在赣北、赣中的广大地区,南昌、宜春、吉安、萍乡、新余、抚州、鹰潭、景德镇等城市都是说赣语。赣语区甚至延伸到湖北
-
从构成主义说起
-
作者:
吴力人
来源:
世界建筑导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派
构成主义
技术与艺术
设计观念
现代艺术
语言表达
民族主义
材料科学
审美理想
建筑构想
-
描述:
探索性的设计思潮,甚至它只是一种现代艺术活动,既谈不上“主义”。也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它仅仅是一群建筑师和艺术家面向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怀着理想上义者的激情,用他们的技术与艺术语言表达了他们的审美理想
-
略评散文《油画人生》
-
作者:
朱晓青
来源:
写作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散文
人生况味
诗歌创作
上下文
个人
类型分类
语言形式
油画
转换期
-
描述:
按照时下流行的散文类型分类,《油画人生》可归入“人生况味随笔”一类。作者以较为生动的笔触,真切地传达出个人告别校园,走入社会的转换期的心态。从学校到机关,从学生到职员,作者面临着身份的转换、环境的变迁和心态的调整。在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中,作者表达了个人的体验。其中表现出的矛盾、困惑和
<
1
2
3
4
5
6
...
12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