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春天里的十只花蝴蝶
作者: 徐满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春天精心组织的一支模特队 在用春花搭成的T型台上 展示今春的流行款式和色彩 让涉世未深的片片新叶 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抬头望望天空 只见朵朵云彩异常斑斓 恰似一只只放大的蝴蝶 而蝴蝶正是一朵朵 浓缩了的云彩 低头看看大地 眼前梦一般飘来 十个身着五彩衣裙的花季女孩 她们把蝴蝶的含义 解释得最为清楚明白.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作者: 孙俊强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是晚清贡生,旧文学根基颇深.所以他写的一些写景小诗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旧体诗词的素养。如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意境的刻画,这都是旧体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他用新体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反映出他大胆趋时,刻意求新的性格。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突出鸟倦的程度,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诗的第二节,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诗的结尾,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归鸟、斜阳、清江、芦苇……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归鸟与斜阳在空间上相距遥远.诗人却将其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大平面中.构成一幅精致的小景,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但由于其中融入诗人的情感.成为了一首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的绝妙的小诗。
玲珑的扇画 理智的结晶——刘白羽散文《晨》赏析
作者: 李凌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真正做到了“情与物会”、“理以景舒”,使读者在清晨的优美图景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激发起生活、战斗的壮志豪情。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晨景。把变幻多姿的晨景,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
毕淑敏和《血玲珑》
作者: 田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就挫骨扬灰地献身。”她是集善良、智慧、勇气和美丽于一身的女性,一生经历过战士、医生、作家和心理学硕士的人生旅程。她的文学作品文字细腻,叙事写景恬淡自然,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但也时时山回路转,异峰突起,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颤。 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大兴安岭教师进修学院初教部(165000)
形神兼备意蕴柔婉美的生命----《紫藤萝瀑布 》导读
作者: 胡基良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每一穗,到每一朵。层次清晰,花的形态魅力玲珑剔透地呈现。写景有层次又细腻。从外形写到内在,从形态色彩到芳香的捕着,从视觉形象到味觉形象,为画面增添立体感和深厚感。让读者迷醉在花的海洋花的芬芳情韵中
生活在梦境与现实中
作者: 赵结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古镇人相信天数,相信一切外在的神力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 瞎子白天在镇上走,为镇上人算命:更夫晚上在镇上巡行,为镇上人守夜:失眠的夫妻听到了更夫梆子声想起了瞎子,想要为“吵得人睡不着觉的小子”算命。这就是诗歌所传达出的简单的意象。在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古镇散见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宁静,空虚,寂寥的小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波澜不惊,命运亘古不变。这里的人们,将命运交给了自认为有着先知先觉的算命人,将自己的美丽的梦想交给了每日不断重复着简单机械敲梆子的更夫。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单调的生活,他们不知道生活还能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封闭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古镇人纯粹的思维方式。 瞎子与更夫,他们的生存方式本就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古镇人的命运却似乎被他们左右。白天,瞎子带领他们进入那个神秘的虚幻的梦境世界,让他们感受着先知先觉的快乐。真所谓穷人算命,富人拜佛。古镇人将自己对未来的难以把握的命运交给这个敲算命锣的人,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及难以摆脱的厄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古镇的善良的看不到希望的人们相信,在那双没有瞳仁的眼睛中可以预知未来。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瞎子“敲不破”古镇人的希望.更夫“敲沉了”古镇人的梦。愚蒙的人们在这梦中在这希望中传达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他们并不在乎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白天沉睡在瞎子的预言中,晚上沉睡在更夫的节奏中。这就是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 具有着深厚古典文化背景的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他的诗歌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诗人的古典’情怀带给了诗歌的古典情韵。反复强调的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这个小镇唯一能够抒写的就是这样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诗人的高明是在单调的场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愫。单调重复的生活场景的叙述昭示着人们生活的一成不变。单调重复的调子喻示着人们生活的毫无生气。瞎子的预言左右古镇人的思维与他们对未来的判断。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百姓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这小子吵得入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他们将自己的生与死都是交给瞎子来评判的。“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是的,日子就如同小桥下的流水一样永不停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也如同这流水一样不变的将寄托于瞎子。梆子声中人们进入真正的梦境。算命锣中人们开始进入另一种假想的梦境之中。从深夜到下午,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着岁月的离去。 《古镇的梦》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挖掘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如果不是细细品味,这样简单的叙述中如何能读懂诗心?
2009年中考"词语运用"题分类解析与新题预测
作者: 余俊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的暂行规定》。(审查1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叹为观止1 D.智者和愚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
春节这后话元宵
作者: 习道菊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香车宝辇溢遍衙。”(李商隐1“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薛道衡)这些诗句都是对朝野元宵灯会盛况的生动描述。 唐朝时,元宵之夜观灯游乐已极盛行。从王公贵族
围绕中心巧选材 精挑细筛出华章
作者: 王礼平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
珠穆朗玛
作者: 宁琳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沿着你的雪线 斫开绵延千里的歌声 在世人的瞳孔里 你是一幅圣洁的岩画 在攀登者的视线里 你是高原精神的图腾 当雪莲铺就一条遥远的路 当北京奥运的圣火 照亮你生动的脸 当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
< 1 2 3 ... 53 54 55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