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清】搜索到相关结果 75 条
-
加拿大之旅
-
作者:
常敏毅
来源:
宁波通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坪
唐人街
多伦多
散文
郁金香
服务员
加拿大
地铁
温哥华
朱自清
-
描述:
多伦多的故事草之绿,是不分国界的。多伦多的草坪虽然不如温哥华多,但它小巧玲珑,无所不在。在暖洋洋的春风里,人们聚坐草坪中,或野餐,或游乐,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恩惠。此景此情,不由人想起朱自清先生当年
-
士之于道 志存高远——杨林其人其画
-
作者:
承杰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
气息
朴实
律动
清新
画面
写意
沉醉
色感
笔法
-
描述:
杨林为我同行挚友,其艺并不为大多人所知,但熟悉其人者无不为之膺服。杨林的作品无论是工笔或写意其画面都充满着清雅气息,所追求的正是主观与客观情意的组合,恬静的色感和优美的姿相、形成似幻如梦充满诗意
-
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
作者:
徐江善
江涛
来源:
记者观察(下半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北京大学
走进当代
青年教师
互联网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
-
描述:
走进当代大学生中间,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所思与所想,他们的困惑与追求,无不留下时代的烙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
柳林清河广场浮雕构想
-
作者:
刘廷奎
来源: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车马出行图
抗日战争
生态建设
汉代画像石
柳林县
解放战争
广场浮雕
汉画像石
明清时期
退耕还林还草
-
描述:
柳林清河广场浮雕构想
-
清代竹雕名家朱文友存世作品的发现述怀
-
作者:
吴传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竹林七贤》
清代
艺术家
朱文友
竹雕艺术
-
描述:
竹雕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上曾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许多竹雕艺术品被贡入宫,受到历代帝王的高度赞赏,并视为珍宝收藏,如今能见到这些珍品着实不易,偶然的一个机会,笔者意外地收集到了一件清·朱文友《竹林七贤》竹雕笔筒,倍感难得,兴奋之余谈点浅识,并与专家同好商榷。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45周年院庆
-
作者:
王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校长
刘大为
建院45周年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描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45周年庆祝大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礼堂举行。中国轻工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程允贤,韩国大庆大学校长俞进善,中央美术学院
-
解开自然“音乐”之谜
-
作者:
卢金花
来源:
科学24小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洋
皮肤寄生虫
珊瑚礁
清洁工
龙头鱼
热带海域
五彩缤纷
观赏鱼类
太平洋
服务
-
描述:
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的大自然,不仅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它的奥秘更是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又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比如山、石、沙、河、泉、柱等,也能如同乐器一般,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近年来,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自然界里的许多"音乐"之谜.……
-
大自然的“音乐”
-
作者:
田夫
来源:
科学24小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洋
皮肤寄生虫
珊瑚礁
清洁工
龙头鱼
热带海域
五彩缤纷
观赏鱼类
太平洋
服务
-
描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奥秘更是变幻莫测.它既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近年来,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自然界里的山、石、沙、河、泉、柱等,也能如同乐器一般,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之谜.……
-
曾鲸肖像画画风
-
作者:
吕锋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审美观念
生活方式
士大夫
曾鲸
个性特征
南京地区
局限性
画风
肖像画
-
描述:
关于对曾鲸肖像画画风形成的最早研究始于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写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
-
辉煌的大足石刻 美不胜收的世界瑰宝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与世界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容丰富
石窟艺术
审美规律
艺术自身
晚清
艺术博物馆
摩崖造像
重庆
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
-
描述:
重庆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清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